图说:会议开始前 小科学家向中科院院士杨雄里请教问题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下同)
尽管昨晚刚参加了世界顶尖科学家T大会,可获得与“最强大脑”交流的机会,还是让一颗颗年轻的心为之雀跃,早早来到了今天世界顶尖科学家小科学家论坛现场,开始了彼此间的思想碰撞。人工智能、黑洞、纳米材料、量子……一个个科学热词从他们口中蹦出。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提早了20多分钟来到了会场,立刻被年轻人围了个水泄不通——求解答、求签名、求合影。“对我来说这场‘小科学家论坛’让我更了解年轻人在关心什么,他们在科学层面了解到什么程度。对于他们来说,我们是他们的先行者,他们可以把我们作为借鉴来走好自己的路。”杨雄里告诉记者。
好奇心相互碰撞
与世界顶尖科学大咖交流,颠覆了我对科学的认知;我很喜欢化学,可是周围的人劝我不要学化学,我想问问顶尖科学家会怎么选择;想来汲取足够多的科学营养,才能发现真正需要我去解决的科学问题……来上海“约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56位科学少年,分别由中国科协和上海市科协从参加“英才计划”等培养项目的优秀学生中选拔而来。他们带着各自的好奇,从来自全国17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汇聚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这些年龄集中在15-18岁青少年,有在国内外顶级期刊中已发表文章,有获得国际奥赛金牌,还有在各项国际知名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小学霸。这次有机会与“世界级学霸”面对面,孩子们拿出了“英才少年”最与众不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来自上海高境第一中学的高二学生邹一鸣,身着校服,腼腆而安静,可表达起自己的科学见解来,有说不完的话。特别是有机会与世界顶尖科学家交流,他攒了一肚子的问题想要问,一些“必问题”还整整齐齐记在了笔记本上:作为科研工作者应当如何保护个人研究版权和学术道德?对于化学动力学数据的计算,有没有提出过较为普适的计算方法,而不局限于几个动力学数据之间定量或定性的关系……
在这位上海少年的心目中,化学是十分美妙的,“它既能在生活中呈现奇妙的反应,又可以带我们进入微观世界领略到原子的美丽。”六年级时,邹一鸣很偶然在书店里拿起一本化学课本,自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开始自学化学知识。从用家里的蔬菜水果,尝试自制酸碱指示剂开始,从课本到实验,又从实验到理论,他在兴趣的指引下,开始了个人的奇幻化学之旅。去年,带着制备一种特殊涂料的科学梦,他入选了“英才计划”,加入复旦大学郑耿峰教授课题组。
一个人坚持自己的兴趣,是十分伟大的事情。在家庭的熏陶和支持下,即使是高中学业越来越紧张,小邹也不停下探索化学的脚步。目前,他研究的以亚甲基蓝进行可逆光致变色的涂料,已经制备成功,未来有可能应用在防止核辐射,紫外线防辐射的防护服材料中。这几天,在与其他“小科学家”深入交流中,他又受到了新启发:这种涂料是不是可以和水凝胶相结合,发明出一种新的物质材料呢?
来自清华大学“姚班”的大一女生严彬玮,同样揣一颗满满的好奇心。在刚刚结束的2020年世界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她作为中国队的一员载誉归来。此次,走进国内外顶级科学家云集的“小科学家论坛”,她满怀兴奋与期待,打算像一只空杯子一样,尽可能多地听取各家之言,满足自己对于各个学科的好奇心。在被问到最想问顶尖科学家什么问题时,这位活泼开朗女孩脱口而出,"我想多听多看,然后多想多问。"
图说:带来"蛇形机器人"的上海浦东新区协和双语学校的郭秦菘
“大手牵小手” 点燃科学思维
今天的论坛上,9位小科学家代表先展示了自己的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付万嘉感兴趣的是,乐器初学者产生扰民噪音的原因分析和降噪实现。小姑娘自己练习钢琴,生活带给了她研究的灵感。和她一样,不少孩子的研究来源于日常的点滴。带来"蛇形机器人"的上海浦东新区协和双语学校的郭秦菘说,科学带给他很多难忘和回忆,感动与欢乐。坐在一旁的科学前辈们认真聆听,不时颔首表达赞同。
科学思维、科研道路、人工智能、太空探索、交叉科学……论坛现场,科学时空在此折叠。小科学家们感兴趣的科学关键词满场飞,世界顶尖科学家们风趣幽默的语言赢得满堂彩,“大手拉小手”的睿智碰撞,彻底点燃了少年英才对科学向往的熊熊火焰。
图说:小科学家论坛今天上午举行
自2013年起,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实施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英才计划”),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进而发现一批有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探索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去年,中国科协首次组织“英才计划”学员参与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让具有科学潜质的青年学子有机会接触最先进的科学思想。今年,为了拓宽参与论坛少年英才的国际视野,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中国科协继续组织“英才计划”优秀学员等参与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并专门设计了“少年英才交流对话会”“科学T大会”以及“小科学家论坛”,让少年英才与世界顶尖科学家交流互动,与朋辈少年英才深入研讨,搭建优秀人才成长成才的国际化平台。
“来自17个省市的学生,能与院士并肩而坐,探讨科学教育,这个氛围非常好。”在此前的“少年对话”活动中,华师大二附中副校长娄维义鼓励英才少年们,喜欢什么就玩什么,不要想太多。面对有同学疑惑“是不是该坚持,旁人眼中冷门得找不到工作的科学兴趣呢?”他现身说法,给孩子们举例说明,“我当年进大学前,工业控制专业相当热门。可是本科四年后,这个热门专业彻底冷下来了,很难找到工作。”其实,科学的发展很难预计,学科的未来无人能够预测。不过,只要在喜欢的领域做一辈子,没见过没饭吃的。
“经过这样一个活动,年轻人能看到很多原来见不到的高度。希望他们在展示自己的同时能有更深的思考,如何为国家和社会做更大的贡献。”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表示。
新民晚报记者 马亚宁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