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讲的都是补药,今天继续,我们来讲下治肾虚的方子。
肾虚分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我们今天要说的是肾阴虚的方,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出自《小儿药证直决》,由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牡丹皮组成。
现在市面上,这个药卖得很广,但感觉还是煎剂效果更好。
方中重用熟地甘微温,入肝肾经,滋阴补血,填精益髓,大补真阴,为壮水之要药。
山茱萸酸涩微温,入肝肾经,补肝肾,秘精气,肾气受益则封藏得度,肝阴得养则疏泄无虞。
山药甘平,入肺脾肾三经,健脾补肺,固肾益精,取土旺生金之义。
这三药以补肾为主,或兼补肝阴,或兼补脾阴,是为三补。
泽泻甘寒,入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祛肾中之邪水。
丹皮辛苦微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和血消瘀,泻阴中之伏火,以治虚火上炎。
茯苓甘淡平,入心脾肺经,补益心脾,淡渗利湿,助山药以益脾,配泽泻以利水。
这三药,是为三泻。
这三补三泻如果简单一点理解是,熟地补肾,泽泻泻肾水;山药补脾,茯苓泻脾湿;山茱萸补肝,牡丹皮,泻肝热。这样全方组起来就不会过分滋腻,有补有泻才能更好地补。
全方滋补肝肾,治疗的就是肝肾阴虚的证候。主要的表现有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滴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为什么可以有这些表现?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肾阴不足,则变生诸证。
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而生髓,肾阴不足,骨髓不充,故腰膝酸软。
脑为髓之海,肾虚髓海不足,故头晕目眩,耳鸣耳聋。
阴虚阳亢则液泄而为盗汗。
水亏火旺,扰动精室而致遗精。
肾虚固摄无权,则小便数多,阴液耗伤则口渴引饮而致消渴。
阴虚则生内热,故骨蒸潮热,手足心热。
肾主水液,肾阴虚损,失其主水之权,气化不利,故小便淋沥。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阴亏损,故牙齿动摇。
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故舌干咽痛。
足少阴之脉又“别入跟中”,肾虚精枯,故足跟作痛。(这个就是平时说的足跟部长了骨刺的,确实有实效)
小儿囱开不合,亦由先天禀赋不足,肾阴虚弱,不能主骨生髓所致。
舌红少苔,脉来细数,均主阴虚内热,尺脉属肾,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故尺脉虚大。
剂量方面,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是补的方子,所以我们三补,熟地,山药,山茱萸量要大一点,而三泻泽泻,茯苓,牡丹皮的量要小一点。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的,所以没给出具体剂量的,希望海涵。
六味地黄丸是治疗肾虚的基本方,尤其是肾阴虚,阳虚的也可通过它加减治疗。
我们运用的时候抓住几个要点,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如果因为阴虚导致火旺的症状比较明显,可以酌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同时加上知母,黄柏的就变成了知柏地黄丸。
如果因为脾虚出现气滞、肚子胀等表现,可以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碍气滞。
现代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肺结核、肾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心性视网膜炎及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绝经期综合征等属肾阴虚弱为主的。
文末送上方歌一首。
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专,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自可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