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会经历过许多人,流连过许多地方,而这些人,这些地方,也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没与时代的浪潮里。如何才能让这些曾经的苦难与辉煌显露在后人的眼前呢?记载,就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各类史书游记层不不穷,而《马可·波罗行记》便是这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著作。它是欧洲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欧洲人获取中国以及中亚地区知识的重要甚至是唯一途径。但是,时至今日,无论是专业的历史工作者,还是历史爱好者,对于《马可·波罗行记》的真实性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质疑的地方。
所记载的内容,是真实?还是传说?一直都是争论不休。而其中,争论主要集中在马可·波罗对于中原地区的记载,世人也因此而容易忽略了马可·波罗对西域地区记载的真实性。那不如让我们今天来通过马可·波罗笔下的于阗,来看一看,《马可·波罗行记》的记载,到底是真实,还是传说。
一:《马可·波罗游记》:流传千古却又备受质疑
1.马可·波罗:出走半生依旧热爱故土的少年
公元1254年,马可·波罗出生于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一大家子都是热爱诗和远方以及钱的浪漫少年。据说,17岁时,马可·波罗家道中落,于是他便跟随着他的父亲和叔父历经三年多的时光,来到了神秘的东方。
据说马可·波罗来到元朝首都大都之后,与忽必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在朝为官,23岁时便官至扬州行政。
可即便在中国风生水起,马可·波罗依然无时无刻不挂念着自己遥远的故乡,于是在公元1292年,借护送元朝与波斯和亲的阔阔真公主之机,挥别了他驻足十八年之久的中国,又历时三年,于公元1295年回到了他的家乡威尼斯。
2.鲁斯蒂谦:马可·波罗背后的男人
很多人想当然的以为《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就是马可·波罗,实际并非如此。或者说,马可·波罗并不是唯一的作者。在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的第二年,即公元1296年,威尼斯与热亚那爆发海战,马可·波罗不幸被俘。
刚刚踏上故土,便又被俘,马可·波罗的内心十分苦闷。便在狱中向小说家鲁斯蒂谦吐露苦水,一来二去,两人成为好友。鲁斯蒂谦对马可·波罗的这一段“东游记”十分感兴趣,于是便将个中经历,一一记载下来加以整理,并于公元1298年完成《马可·波罗游记》的撰写。当时的“世界第一奇书”就此诞生。
3.不一样的声音:是真实经历,还是夸大炫耀
《马可·波罗游记》一经问世,立刻轰动了欧洲,西方主流学界将其作为研究东方神秘力量的重要理论依据,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记载的中国,便是西方世界心目中的中国。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一部分内容开始经不起推敲,部分记载也存在着与事实不相符的状况。在此基础上,质疑的声音跃然纸上,甚至有观点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来过中国,《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内容也是他为了夸大炫耀而可以杜撰出来的。
二:历史上的于阗:历经战火的佛教圣地
1.历史沿革:历史悠久的强国附属地
据《史纪·大宛传》记载,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时期,尉迟氏在塔里木盆地的南缘建立于阗国,是当时的西域强国。后随着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之后,于阗国便开始了自己漫长的进贡之路。虽然要向中原强国进贡,但是于阗的政权是相对独立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其发展历程中,战火不断。
从东汉至魏晋,于阗国依仗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不断兼并周边小国,成为西域的主要力量。但自北魏之后,先后为吐谷浑、柔然所袭击,便逐渐走下神坛,最终在公元993年至公元1009年间,为喀喇汗王朝所灭。
2.宗教信仰:上层建筑决定精神基础
于阗国建国自之初便一直信奉佛教,并一度成为佛教中心。起初,此地迦湿弥罗(先印度北部)的小乘佛教,直至公元5世纪,该地僧侣都奉小乘佛教为正典。但从公元5世纪开始,此时开始传大乘佛教,并将佛法推向高潮。当时的于阗藏有诸多佛门典籍,一度被各方信众封为佛门圣地。
如《华严经》、《大般涅槃经》、《观世音忏悔出最咒经》、《胜天王般若经》等等均处于此地。然而,随着战火的不断燃烧,大宋年间,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今维吾尔族)于阗,佛教便就此跌下神坛。
3.外交方针:坚定不移的走东方路线
于阗在西域虽较为强大,但是相对于中原大地而言,它还是过于羸弱。所以,它能够以一个国家的形式存在这么长时间,除了优越的自身条件以外,正确的外交路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自西汉时起,于阗就一直与中原王朝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无论中原大地王朝如何更迭,于阗都始终与主政者友好往来。
期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联姻和亲更是家常便饭。这其中,因对汉唐文化的推崇,尉迟婆跋继承王位之后,更是将于阗王室的姓氏全部改为“李”,中原王朝在此地的地位可见一斑。
三:马可·波罗笔下的于阗:真实的传说
1.忽炭大州,皆为元属
于阗在《马可·波罗行记》中波斯文为“Cotan”,所以音译之后,于阗便成为了忽炭。根据游记记载,于阗位于西域的东方与东北方之间,归属元朝统治,这里的老百姓都顺从于摩诃末大帝。这里有美好的村庄和高贵的人民,土地肥沃,盛产棉花、亚麻、大麻、油、小麦、谷物、葡萄酒,还有一些其他物资。
这里的居民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他们以贸易和手艺维持生计,不崇尚武力,十分的吝啬且懦弱。马可·波罗对于于阗这个地方是十分赞赏的,但是对于于阗的居民却评价颇低。
但是就时间而言,马可·波罗说于阗属于蒙古大汗的统治是与史诗相符的,所以从这里应该是可以论证得出《马可·波罗行记》还是有一定的真实性的。
2.玉河之错,令人生疑
虽然马可·波罗去过于阗一事是无疑的,但是在《马可·波罗行记》中,对于于阗的记载还是存在一定的偏差,对于玉河的描写便是其中不可被忽视的错误。对于玉河,马可·波罗只是简单地记载为,“有一条河流经此地,河中可以找到数量极大的珍贵宝石,人们称之为碧玉和玉髓”。
玉在于阗的经济文化发展中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因为于阗盛产各类玉石,因而玉也成为了于阗经济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可·波罗所提到的碧玉与玉髓,仅仅只是于阗玉众多品种中的两个,可见他对于玉的理解是十分有限的,但这对于一个祖上世代为商的商人来说却又是令人十分不解的。
3.媲摩,于阗非一般的存在
《马可·波罗行记》对于于阗的描写最为特殊的部分,便是在于将“Pein”即媲摩作为一个单独的环节来加以描述。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中,媲摩土地肥沃,盛产棉花,农业发展较为发达,拥有完善的农业生产体系,且当地人精于贸易和手工。
而根据《钢和泰藏卷》的记载,“又西,渡陷河,伐柽置冰中乃渡,不然则陷。又西,至绀州。绀州,于阗所置也,在沙州西南,云去京师九千五百里矣。又行二日,至安军州,遂至于阗”。由此可以看出,从唐朝到五代,媲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这与《马可·波罗行记》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四:结语
历史就像是一条分叉口,一条走向真实,一条破灭谎言。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只能是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发现,才能更加客观的去判断前人所书之言是否属实。历史教会了我们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但是我们切记不可为了批判而批判,为了深究而深究。
《马可·波罗行记》虽然其中有些描述确实与史实不符,但是这终究是一部个人的传记性作品,自然无法做到如史书一般的严谨与考究。
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可·波罗行记》是第一次较全面地报道中国的、影响极大的一部书,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
这些叙述在中古时代的地理学史,亚洲历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