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骨质疏松症的十大误区,您中了几条?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健康问题。但是很多老年人并未在意,认为年龄大了谁还没点骨质疏松症?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管不管无所谓。在这样的各种误区和侥幸心理的驱使下,您不知道骨质疏松症正在这个无声的杀手正在悄悄地将手伸向您……
骨质疏松症的误区
01
骨质疏松症不是什么大毛病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绝不仅仅是弯腰驼背、身高缩水、腰背疼、腿抽筋,骨质疏松症还可导致胸廓畸形、胸闷气短、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最严重的骨折当属发生在髋部的骨折,发生髋部骨折后患者长期卧床,发生尿路感染、肺炎、褥疮等并发症,生活质量和寿命都大打折扣。
02
只要没有腰背疼痛、化验血钙不低,就没有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表现为骨量减少,此时患者往往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一旦感觉腰背痛或出现骨折,骨质疏松症往往已经很严重。此外,因为人体有强大的代偿机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钙往往是正常的,因此,不能根据有无症状以及血钙是否降低来诊断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检查”才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
03
只要血钙不低,就没必要补钙
血液中的钙浓度通过多种激素(如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等)的调节得以维持在狭小的正常区间内。当钙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而导致血钙下降时,机体会通过激素的调节,增加破骨细胞活性,动员骨骼中的钙释放入血,使血钙得以维持正常。当膳食中钙的摄入过量时,钙调节激素通过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使多余的血钙沉积于骨。
由此可知,血钙正常并不说明骨骼就一定不缺钙,事实上,即便是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其血钙水平仍然可能是正常的,血钙水平并不能反映骨质疏松症存在与否以及严重程度。
04
只要补足了钙,骨骼就不会缺钙
说到预防骨质疏松症,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补钙。其实,光补钙是不够的。如果说钙是构成骨骼的“基石”,那么,维生素D就是把“基石”输送到骨骼当中的搬运工。如果体内维生素D不足,即便补充再多的钙,身体也无法有效吸收。
维生素D的来源有三:1、日光照射后由皮肤合成;2、深海鱼、蛋黄、牛奶等食物;维生素D制剂。所以,补钙的同时要多晒太阳,注意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饮食,必要时补充相关药物。
05
钙补得越多越好
许多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就越多,形成的骨骼也越多。其实不然,过量补钙非但不能治疗骨质疏松症,而且有导致高钙血症及肾结石发生的风险。成人每天所需钙质为1000mg,多则无益。
06
常喝骨头汤,能预防骨质疏松症
长久以来,喝骨头汤一直被认为是补钙的良方。但实际上,骨头里的钙很难被溶解出来,骨头汤里的钙含量其实很低,一碗骨头汤的钙含量不过10mg,不及一杯牛奶的钙含量的1/20(一杯牛奶的钙含量约为200mg)。而且,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的脂肪,经常食用还会引起高脂血症。因此,用骨头汤补钙并不可取。
07
治疗骨质疏松症 = 补钙?
治疗骨质疏松症关键是要解决骨代谢失衡的问题,即阻止骨流失、促进骨生成。因此补钙补维生素D必须与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分为两大类:即“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和“促进骨形成的药物”。
有临床研究表明,即使正规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如果没有规范服用抗骨质疏松药,对于预防骨折来说仍然是无效的。换句话说,虽然补充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有助于延缓骨量丢失,但不能替代抗骨质疏松药物。
08
骨质疏松症易引发骨折,故患者少动为好
我们知道,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强度有赖于经常性的运动刺激,缺乏运动就会造成骨量丢失,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特别是在户外阳光下活动,还可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
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好在专业康复医师的指导下保证每天半小时左右的有氧运动及负重训练,如步行、健身跑、打太极拳等,这类运动既能刺激骨骼,增加或维持骨量,防止骨量过多丢失,又可以增加肌肉力量,有效地防止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
即使已卧床不起的脆性骨折病人,也应该经常让家人把自己推到户外,晒晒太阳,在家人帮助下让肢体进行被动活动和锻炼。
09
“人老骨松”乃自然规律,治也没用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确与年龄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听天由命,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包括补充钙剂及活性维生素D、抗骨质疏松药),可以有效减少骨量丢失,缓解腰背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骨折的发生。
从治疗角度讲,无论何时开始均可显效,治疗比不治疗好,早治疗比晚治疗好。
10
治疗骨质疏松症,不必长期用药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代谢性骨病,因为骨代谢比较缓慢,骨量的变化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显现出来的,因此,抗骨质疏松药的疗程至少1年以上。患者应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不能急于求成,切忌因短期内骨量增加不明显就认为药物无效而擅自停药或换药。
文字:风湿科 姚博 张伊锐(研究生)
审核:宣传科 袁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