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作家具的诞生地苏州自古便是文化胜地,这里名士辈出,家具制作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在明代时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家具产地。近现代以来,“苏作”作为明式家具的代表,以其独特的风格体现了古代工匠们崇尚材质利用、发扬地方文脉的审美情怀与集体智慧。2006年,“苏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期,紫牛家课堂将请来江苏汉宁木业家居集团董事长吴边、苏州红木工艺品鉴人李良平,给大家介绍“苏作”的工艺品性与选购看点。
清红木南官帽椅
明式工艺的“鬼斧神工”
“苏式”这一体现集体工匠精神的工艺流派,源自明代,被苏州工匠发展到了极致。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姑苏人聪慧好古,善于仿古法造器,家俱亦是如此。又如斋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即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尤之,此亦嘉、隆、万三朝为盛”。工艺美术较高的商业价值,进一步刺激了它的生产与进步,加快了苏州家具成为当时生活时代性的最好写照。
明黄花梨圆角书橱
据李良平介绍,在明清两代,苏作红木家具原材料的取用,大部分取自南方地区及国外,但由于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很多优良木材会通过进贡、购买等方式大量涌入京城,相比而言,到达苏州的原料供给运输成本及人工物料的成本比较高,原材料供给“相对不足”的现实情况,直接影响到苏作家具的匠师对木材使用极为用心,甚至达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许多在京作家具上被丢弃的小料,会被工匠师运至苏州进行再加工,制作成精致灵巧、简约俊秀的苏作家具。
加上当时京杭运河及苏沪“水运文化”的盛行,苏作匠师对于“物料成本不菲”的硬木材料,哪怕就是一小块原材,都会反复琢磨和精心设计,胸有成竹后才取材动工。所以,相比京作的大气和广作的不拘,苏作家具的造型追求轻巧、俊秀,不以用料厚重取胜。
中正平稳的儒家思想和道法自然的老庄学说对苏作家具影响深远
气韵贯通的技艺手法
吴边介绍,苏作家具还有一个典型的特点是一木连做,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具零部件用一块材料制作完成,但在视觉效果上却是由两个部件组合而成的。
例如在苏作的椅子中,腿足通常为一木连做,即椅面下的腿足与椅面上的立柱一木做成,这样的做法使苏作家具更为结实牢固。相反苏作家具的匠人们还有另外一个高超的本领,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零件通过巧妙的制作工艺连接在一起,使其看起来完整统一,达到书法艺术中“一笔书”的效果。
匠人们在选择木材进行拼接时,充分考虑到了木材纹理的顺畅性,使之获得气韵连贯的美感。以苏作家具中的“裹腿做”工艺为例,这种工艺就是在桌案或凳子中,使罗锅枨包裹四足的表面,虽然是用多个木结构连接而成,却同样也取得了气脉不断、一气呵成的效果。
苏作家具喜欢用绦环板装饰束腰,纹样多样,设计灵动
设计灵动的人情风貌
苏式家具,材质因素着重体现红木家具“质”地本身的美,用紫檀、酸枝、花梨等名贵木材制成苏式家具,它的质、色、文,足以和翡翠、和田玉、田黄石、玛瑙等相媲美。苏作用料合理节俭,重在凿磨,工于用榫,善于将小料拼成大的部件。而大件制造剩余的小件,就有可能被利用作苏作工艺品,例如苏州双面绣的外框座身、红木筷、人物雕像、笔筒乃至什锦盒等。材尽其用,精打细算。
苏作家具的装饰题材,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不同风貌,例如:苏作家具喜欢用绦环板装饰束腰,案、几、墩的束腰上绦环板的造法颇多,通常开孔透挖而不用浮雕,并沿着开孔边缘起灯草线,纹样既有简单的笔管式,也有繁复的卷云式或海棠式。这种开孔,苏作匠师称之为“鱼门洞”,或写作“禹门洞”。“鱼门洞”这一名称曾记载于《扬州画舫录》和《则例》。鱼门洞的形式则以爆仗洞、菱花洞、线长洞等较为常见,这些形式不同的鱼门洞装在束腰处,为家具缔造出空灵、清新的审美效果。
苏作家具简素而富有变化的线脚
美学语言的整体呼应
李良平认为,苏式家具的创作,通过对一几一塌、一案一椅的研究,对每一款器型的理解与创作,对江南水韵人文的艺术风骨,一一点缀至家具审美和制作上。
苏作家具的线脚形式多样,同样也得益于木工工具的发展,苏作家具通体光素,不假雕饰,从而突出了木质本身纹理的自然美,给人以文静、柔和、淡雅、超凡脱俗的感觉。苏作家具朴素而不呆板的一个秘密就在于丰富的线脚变化。
苏作家具的线脚是十分规范、标准和考究的。匠人们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对线脚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使线脚发展成为苏作家具造型中的重要法式和审美语言。通过精心设计和精良的制作工艺,苏作家具的线脚可以随体而动、随形而变,和谐贴题,不造作、不生硬,线条饱满、圆润,充满了弹性和韧性之美,丰富了形体表面的层次感和形象性。通过线脚的设计和运用,苏作家具的整体可以相互呼应,气脉相通,形成完整的统一美。
通讯员婷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周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