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国为什么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战胜国 中国参加一战并成为战胜国

2020-07-22知识7

为什么说中国是一战中的战胜国?中国究竟战胜了谁?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中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为什么一战时中国明明是战胜国,但却没有完整主权呢? 这个问题其实特别简单—你确实战胜了同盟国,但是你并没有战胜协约国其他的国家啊。一战之中,中国确实是站在了协约国一方,并派出了五十万劳工军团,来到西线参加战斗。为了让中国参战,协约国甚至向中国许诺—在战后和谈中,中国的代表数可以和英、美、法等国拥有等同的数目。实话说,当时北洋政府作出这个决定,也不能算错。毕竟德国占着胶州湾(虽然不久就被倭奴给夺走了),参加一战,也算是参与了当时国际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作为战胜国,应该会在日后的和会中分一杯羹,至少也能把自己割出去的肉收回来点儿。在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高举民族自决的旗帜,为许多民族和国家争取了不少利益,战后雨后春笋般建立的许多国家就是明证。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利益似乎也可以得到伸张。然而,北洋政府还是低估了日本的流氓程度,高估又低估了自己的重要程度。日本是亚洲第一个对德宣战的国家。然而,它的宣战却不是开赴欧洲,而是跑到青岛来把德占区变成了日占区。如此开战,实在是流氓的令人发指。这个问题,是当时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欧洲大陆上的利益,中国是没有兴趣也够不着的。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中国就算很赚了。然而,同样的问题也摆在英美等国面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什么说中国是战胜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确产生了一个回响,推动中国制定如今的外交政策目标。一百年来,中国饱受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包括结束一战的《凡尔赛和约》(Treaty of Versailles)。。为什么说中国是一战中的战胜国?中国究竟战胜了谁?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中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最终,协约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中国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在参战问题上曾发生“府院之争”。以亲日派头子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派为获取协约国和日本贷款,主张从速参战。以总统黎元洪为首的亲美派主张暂缓参战,以观美国的态度。1917年2月,美国与德国断交后,建议中国采取一致行动。英法两国也鼓励中国参战。日本担心中国参战会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失去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权益的机会,曾力阻中国参战。后与英、法、俄订立秘密条约,取得欧洲这几个大国对日本承袭德国原在华权益的承诺,转而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 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参战后将数十万中国青壮年运送到欧洲战场充当劳工。扩展资料:战争起因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中国为什么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战胜国 说白了其实和中国没关系,那时中国只有挨打的份,参加一战的原因其实只是日本,德国,俄国等列强在中国的国土上打仗,争夺在华势力范围。在其他国家的胁迫下就派了少量的兵除了日本等战败国之外的参战国家都是战胜国中国那时候虽然是战胜国但是还是没什么优惠政策也没什么好处为什么一战时中国明明是战胜国,但却没有完整主权呢? 强权之下无外交,这就是当时社会下的一个缩写。无论在任何时候,弱小都是会被别人欺凌的,而国与国之间,亦是如此。且一战的背景,就是一群强盗打着正义的幌子,进行的一场瓜分世界的游戏,哪里有公道可言。起因:“土匪”膨胀,海外扩张,中国被欺凌随着一战的爆发,两个利益集团之间的摩擦,也越发的火热。终于战争的怒火,蔓延到了世界30多个国家,而中国也未能幸免。公元1914年,是为邻国的日本,在野心的膨胀之下,瞄准了中国,借此以“英日同盟”为借口,把炮火对准了中国,虽然是喊着打到列强主义德国的旗号,但干的却是瓜分中国的苟且之事。对此,中国虽心知肚明,但也无可奈何。在那个拳头说话的年代,你的枪杆子不够硬,就决定着你只能被欺凌,而此时的中国,就是这种情况。经过:走了德国,来了日本“吾为鱼肉,尔为刀俎”形容此时的中国,再好不过。此时的中国,就像板上的鱼肉,任由日本肆虐的践踏和蚕食,虽最终“帮”中国驱逐出了德国,但也如茧子生了根一般,赖着不走了。公元1914年,两个“土匪”就在中国的家门口,上演了虎口夺食的一幕,日本的贪婪,也最终压垮了德国的虎口,顺利的夺食成功,并最终将德国驱赶出了中国,而自己却占山为王,成了地主。结果。

#北洋军阀#军事历史#一战#同盟国#世界大战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