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又重阳,自古以来,人们崇尚尊老敬老,上至天子,下到庶民,皆秉持尊老敬老的传统。清代帝王也是以身垂范,提倡孝道,“三山五园”里便留下许多尊老敬老佳话。
畅春园 康熙筑“九华塔”为祖母祝寿
菊花有“寿客”和“长寿花”之称,被视为吉祥之花,因多在农历九月盛开,也称“九花”或“九华”。清康熙皇帝在位时,每年重阳时节,都要在畅春园筑“菊花塔”,又称“九华塔”,以示对祖母孝庄皇太后的孝敬之情。
康熙皇帝童年痛失双亲,全赖祖母孝庄皇太后抚育成人。他八岁继位,也是祖母给以资政,所以他极尽对祖母的孝敬之情,亲政后每年仲夏之时都命人在院内广植菊花,到了重阳之时亲自动手,用1000盆菊花在孝庄皇太后住的畅春园春晖堂前筑起一座高达一丈多的菊花塔,以表达孝心,因为孝庄太后特别喜欢菊花。
搭建菊花塔是老北京的重阳民俗,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庋广厦中,前轩后轾,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民间多以9个珍贵品种菊花,共999盆菊花搭建9层而成,而康熙皇帝则用1000盆菊花筑塔,寓意“千秋万岁”,祝老人家万寿无疆。
待菊花凋谢之后,康熙让宫女们将花瓣采摘下来,晾晒在宫殿的檐下,使其风干。因为他从太医那里得知,以菊花做枕可养阴清热,对目赤肿痛、视物不清等症均有疗效。而老太后年事已高,时有头晕目眩、视物昏花之症,所以每年为她缝制一个菊花枕,可枕上一年,来年再缝制,颇有良效。
孝庄太后故去后,康熙每年金秋时节依然在老祖母生前居住的春晖堂前筑菊花塔,并在案前焚香,直到他69岁故去。
静宜园 乾隆奉母后登高观赏红叶
金秋时节,香山不但以红叶而闻名,也是重阳登高的好去处。“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的“绚秋林”位于雨香馆东侧,每到秋深霜浓之时,丹黄朱翠,幻色炫彩,故名,乾隆皇帝多次在此观赏红叶。
乾隆皇帝从25岁继承皇位之后,就一直对母亲崇庆皇太后孝顺有加,因母后喜欢出游观赏四时景致,所以他经常奉母出宫观景。
乾隆十一年(1746年)深秋时节,乾隆皇帝到香山观赏红叶。他越看越觉得今年的红叶非同往年,于是特请母后到此观赏。他先侍奉母后在玉华岫登高远眺,又陪着到绚秋林观赏彩叶,随后写下《重阳日奉皇太后香山登高》一诗:“名山初试菊花筵,九日登高古所传。扶辇不知霜巘迥,捧觞刚似夜珠圆。丹青胜处禽衔翠,紫碧堆中鹿叫烟。智者乐兼仁者寿,长承慈豫万斯年。”从诗文中可以体会到乾隆皇帝侍奉母后登高赏秋,享受智仁山水乐趣的挚爱之情。
乾隆皇帝为恭迎母后七旬、八旬寿辰,曾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和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秋日在香山举办规模盛大的生日庆典“三班九老会”,即选出70岁以上的亲王及在任文职9人、70岁以上的在朝武职9人、70岁以上已休致仕9人,共计27人,各成一班,合称“三班九老”,统称一会。时值金秋,正是香山红叶满山时,乾隆皇帝以母后的名义向每位老人赠送两片精美的红叶。这份特殊的礼物是他在前一年霜重叶红时节亲自到香山精挑细选,经过风干、压平、蜡封,然后放在一个明黄色的精美锦盒中,系上黄绫子,盒上印有“福寿康宁”等字样。
圆明园 道光登台为皇太后唱戏助兴
道光皇帝的生母是孝淑睿皇后喜腊塔氏,于嘉庆二年(1797年)病故。在太上皇乾隆的旨意下,立贵妃钮祜禄氏为后,即孝和睿皇后。嘉庆驾崩后,孝和睿皇后传旨,让仁宗第二子旻宁即位,即道光帝。当时孝和睿皇后有两个亲生儿子,是嘉庆帝的三子与四子。为此道光对继母心怀感激,百般孝敬,几十年如一日地侍奉太后。他知道继母喜欢看戏,所以每到元宵、端午、中秋、重阳和太后的生日,都要在宫中为母后唱戏,并侍奉其左右。
有一年重阳节,先后在圆明园敷春堂为皇太后演了《九华平菊》《众美飞霞》《登高览胜》《鹤林仙迹》四出折子戏,道光见太后意犹未尽,便请她再点一出,太后就点了《八仙上寿》。这出戏道光帝曾演过,于是提出:“请母后赐朕唱这出戏吧!”太后言道:“你是一国之君,上台演戏,多有不妥。”道光说:“今乃重阳之日,理当孝敬母后,让您老人家欢欣。”说着便去后台化装。不多时,锣鼓声再起,道光帝扮成麻姑,带着金童玉女走上台来。他的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样,老太后甚是欢心,台下观看的文武大臣们也是连声叫好。
昔日敷春堂西宫门外的ー座跨溪石拱桥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十月初十日,皇太后七旬万寿,道光帝在敷春堂为母后祝寿,上演《喜洽祥和》。年过六旬的道光帝又是亲自登台,演了“木公金母率众仙童呈祥献瑞”一场,与众仙童合舞同唱寿歌:“寿召群仙到,寿祝弥高,寿香腾,寿烛合对烧。寿山寿海期寿遥,绵绵寿算永不老。”皇太后感动得眼泪都掉了下来,说皇上这份孝心实在难得。
来源 北京日报副刊|作者 户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