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全国两会建议提案回声:加强急救保障 跑赢生命速度

2020-10-30新闻10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实习记者潘瑾瑜 报道:9月15日,江苏无锡苏南硕放机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在机场出发大厅,一名年轻男性乘客忽然倒地,出现心脏骤停。当天值班的机场医疗救护人员迅速赶到,对男子进行心肺复苏并联系120急救中心。经过应对及时、操作规范的急救,这名乘客最终转危为安,回到了家人身边。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55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因心脏骤停而离世。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和除颤是抢救突发心脏骤停患者的主要手段,医学研究表明,每延迟1分钟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除颤,生存率便会下降7%~10%,在心脏骤停发生1分钟内除颤,患者的生存率高达90%,4分钟内超过50%,而在10分钟以上除颤生存率仅为1%。因此,通过人员和设备保障把握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至关重要。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们关注到了这一密切关乎生命安全的问题。来自山东济南的李燕代表和来自江苏镇江的聂永平等4名代表都提出建议,认为要提高急救设备在人流密集公共场所配置的普及率,并且要加速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全民培训和普及,通过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增强公共场所急救设备的使用保障。

在民用运输机场和飞机上等公共场所配备急救设施设备,目前已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进行保障。根据相关规章要求,机场在航站楼配备监护除颤设备(或AED)、心电图机、简易呼吸器、血糖仪、吸引(吸痰)设备、听诊器、血压计、血样饱和度仪、供氧设备、三角巾、绷带、小夹板等急救器材和常用急救药品。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能够诊断心律失常并给予电击除颤,是针对心脏骤停的有效急救设备,它的优势在于便携、易操作,非专业人员经过简单培训也能学会使用。根据今年7月对48家国内运输机场的初步摸底显示,共有40家机场配备有525台AED。从事教育培训工作的李先生经常乘坐飞机出差,他表示:“经过值机柜台和咨询台时看到急救箱上的红十字,心里也多了一份安全感。”

对旅客生命安全的保障不仅在地面,也在空中。按照《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规定,运输航空公司机上均需配备急救箱、应急医疗箱和卫生防疫包,包含血压计、听诊器、口咽气道、体温计、绷带、纱布、三角巾、动脉止血带、夹板、单向活瓣嘴对嘴复苏面罩等急救设备和肾上腺素、硝酸甘油等常用急救药品。

除了配备急救设备与药品外,对民航一线运行部门广泛开展急救培训,也是保障旅客生命安全、有效应对突发状况的重要措施。在民用运输机场方面,机场每年均会对承担救护工作职责的安保、武警、消防、安检、地面服务等人员,开展创伤技术、心肺复苏除颤术等急救知识培训。而在机上应急医疗方面,也要求航空公司对客舱乘务员就心肺复苏和隔离消毒等知识和操作进行训练,且至少每24个月进行一次复训。今年8月,东航启动应急处置培训项目,计划2年内开展20多场涉及1300人次的应急处置志愿者培训,这也是目前国内航空公司规模最大的志愿者培训。

随着机场管理能力的提升与技术进步,保障旅客生命安全的步伐还在继续。9月29日,“世界心脏日”当天,“一键急救”功能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微信小程序全新上线。旅客在机场发现心脏骤停患者后,只需要在小程序中点击“一键急救”按钮,急救人员就会在4分钟内赶赴现场展开急救,这基于AED设备的大规模配备和机场窗口岗位的急救培训全覆盖。在“四型机场”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增强急救能力与设备保障,守护旅客生命安全,将成为机场与航空公司的不懈追求。

#两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