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钱局街探秘
詹学达
广西府钱局银房遗址 | 县摄协提供
泸西县城有条钱局街,当地人习惯把老县城南部一带叫“钱局”。这个地名其实是清代广西府时期代京铸币留下的历史遗迹。那么,广西府铸币历经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钱局街蕴藏了怎样的历史秘密?
一、为什么朝廷选择在广西府铸币
清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乱,随后收复台湾,全国经济发展,解除海禁,对外贸易得到发展,白银内流量也一直在增加。清初,京局铸造制钱所需铜材主要从国外尤其是日本进口的洋铜。康熙后期,因日本限制铜材出口,而朝廷每年需要440万斤铜材铸造制钱,担负着铸币任务的宝泉、宝源两局顿感铜材缺乏。虽然朝廷采取了各种变通办法,依然没有解决问题。恰在此时云南铜矿开始兴盛起来,雍正五年(1727年),滇铜年产量已达到300万斤左右。为弥补洋铜之不足,朝廷令湖南、湖北、广东3省每年采买160多万斤滇铜运京。
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认为与其采买滇铜运京,不如在云南就地铸钱,只将成品钱文运到北京,以节省铸钱成本。户部经过分析论证后认为,铸钱运京与运铜进京相比可节省16万余两白银,雍正皇帝最终决定在云南铸造京钱。
雍正帝命云南巡抚张允随进行考察,打算在云南代京铸币。最初,雍正帝认为铸局可设在昆明、临安(建水)或东川府三处之一。张允随考察后认为省城、临安和东川三处均不适合开炉鼓铸,因为省城人口稠密,物价昂贵;临安地处云南南部,距离铜矿较远;东川府因铸造运陕钱文,物价也昂贵。否定前三处之后,张允随建议将铸币局址设在广西府(泸西)。其理由有四点:一是广西府物价低,“四周山场藏密,烧炼炭斤俱属便宜”;二是广西府离铅矿和铜矿较近,其“去罗平州属之卑浙、块泽铅厂六站,东川府之汤丹铜厂十站,脚费(运费)甚省”;三是广西府“至西隆州属之土黄,水旱程途,共计五百八十里,内自府城旱程一日至师宗州之飞塘,由飞塘下船,顺水二日可达八达,由八达旱路,三日可至土黄,由土黄下船直达两粤,通行吴楚”钱文外运方便;四是广西府“东门外地势宽敞,勘以建局,现住一协,防卫森严,周围山林茂盛,木植炭斤,采办俱易,附近州县,皆系产米之乡,不难购运,试铸沙水相宜,铸出钱文,发运亦便。”
雍正帝接到奏折后,于十二年(1734年)九月下旨批准广西府铸运京钱。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凌晨,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改明年为乾隆元年。”
广西府铸币局遗址 | 县摄协提供
二、广西府如何铸币
乾隆元年(1736年)四月初一,广西府开始铸币。每文制钱重一钱二分,钱面为汉文“乾隆通宝”字样,钱幕为满文“宝云”字样。当时的制钱数量计算为“钱千为串,万二千串为一卯”,即一千个制钱为一串,一万二千串为一卯。铸钱所需铜材主要是原来计划运京的滇铜,锌材取自罗平州的卑浙、块泽两处锌矿。铸局由迤东道云南府知府储之盘具体管理。
道光《云南通志·艺文志·云南铜志》卷五对广西府铸币一事有详细记载:“广西府于乾隆元年四月,设炉九十四座。每炉每月鼓铸三卯,闰年加铸3卯。以铜六铅四配铸。每炉每卯正铸,用铜五百一十四斤四两五钱七分一厘四毫二丝。每百斤加耗铜八斤,计加耗铜四十一斤二两二钱八分五厘七毫零。二共正耗铜五百五十五斤六两八钱五分七厘一毫零。白铅三百四十二斤十三两七钱一分四厘二毫零,不加耗。计正铸净铜、铅八百五十七斤二两二钱八分五厘七毫。每百斤给锉磨、折耗九斤,共折耗铜铅七十七斤二两二钱八分五厘七毫,实铸净铜铅七百八十斤。每钱一文,铸重一钱二分,共铸钱一百四串。内除支销匠役工食钱一十二串,物料钱四串三百七十二文八毫零,实存净钱八十七串六百二十七文一毫零。又带铸,用铜五十一斤六两八钱五分七厘一毫。每百斤加耗铜八斤,计加耗铜四斤一两八钱二分八厘五毫零。二共正耗铜五十五斤八两六钱八分五厘六毫零。白铅三十四斤四两五钱七分一厘四毫,不加耗。计带铸净铜、铅八十五斤十一两四钱二分八厘五毫。每百斤除锉磨、折耗九斤,共折耗铜、铅七斤十一两四钱二分八厘五毫,实铸净铜、铅七十八斤。每钱一文,铸重一钱二分,共铸钱十串四百文。不给工食,只给物料钱四百三十七文二毫,实存净钱九串九百六十二文七毫零。又外耗,用铜四十六斤四两五钱七分四毫。每百斤加耗铜八斤,计加耗铜三斤十一两二钱四分五厘六毫零。二共正耗铜四十九斤十五两八钱一分六厘零。白铅三十斤十三两七钱一分三厘六毫,不加耗。计外耗净铜、铅七十七斤二两二钱八分四厘,不给锉磨、折耗。每钱一文,铸重一钱二分,共铸钱一十串二百八十五文七毫。不给工食、物料,只给局中官役廉食等项钱五串二百五十五文九毫零,实存净钱五串二十九文七毫零。计正铸、带铸、外耗三项,共用铜、铅一千零一十九斤十五两九钱九分八厘二毫,共铸钱一百二十四串六百八十五文七毫。除支销工食、物料等项钱二十二串六十六文一毫零,实存净钱一百二串六百一十九文五毫零。
九十四座炉,年铸三千八百八十四卯,共钱三十四万七千二百六十四串六百六文一毫零,添作运钱官役盘费之用,实存钱三十四万四千六百三十二串三百三十七文五毫。”
这样的铸币规模,共雇佣炉役1974名,每炉设炉头1名,匠役20名。这些雇佣的工匠大部分来自外地,有的携家带口来到广西府,人口不多的广西府城一下涌入这么多人,再加上当时又是通往两广的主要通道,广西府城热闹非凡,迅速繁荣。
都说盛世修志。此时担任广西府知府的周采主持纂修了乾隆《广西府志》,乾隆四年,时任铸币局负责人的云南迤东道观察使储之盘到广西府视察,周采请储之盘为《广西府志》作序,储之盘写下了“迩以沙水之宜,煤薪所产,奉命设局鼓铸,建署于兹,而予为之总摄其事。比至则见鹤峰耸峙,翠屏横列,远近诸山,呈青献秀,历历可观。宝源既开,商旅络绎,车马辐辏,百货杂陈,气象更新,俨称东南一都会焉”的赞美之语。
三、广西府铸钱如何运到京城
广西府所铸之钱运输路线为:广西府—广南府板蚌—西洋江口—土黄—瓦村—板达—剥隘—平村—绿冲—百色—南宁—梧州—桂林—湘潭—汉口—通州。
京钱在广西府完成铸造后,由长运官2名、办解杂职5名,连同发钱官共同核对数目,将钱文装入竹篓,竹篓里面用草席铺垫,外面用绳索捆扎结实,雇募马9000多匹,牛14000多头,每次用牛、马3400多头(匹),运钱49000余串,轮回7次,运到广南板蚌。动用这么多的牛马运钱,是何等壮观,在泸西历史上也算是空前绝后了。
钱驮运到板蚌,广南府知府组织工匠打造木匣,由水运官负责查明,用木匣盛装,再用封条封好,每匣注明串数和斤数,下船运到百色,然后雇佣八竿船经过南宁、梧州、桂林,在桂林起剥换用桨船经洞庭湖,运至汉口存放于汉阳县库房,通过漕运将钱文运到通州下船,再雇车运到京师的宝泉局。运京钱文经过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江南、山东、直隶各省之时,各省督抚一面将钱文入境时间报到户部,一面令沿途各处地方官帮助雇找船只,派遣兵丁昼夜看守。
为保证钱文运输,清朝廷制定了详细的处罚条例。如运员无故中途停留,或夹带其他货物要处罚;运钱的船在里河沉没,要照价赔偿;运钱船只所经地区的官员如未派人看守导致钱文丢失,要按数赔偿;沿途官员如不协助雇找船只,导致船户抬高运价也要受处罚;如果不能按期运到,哪里耽搁,处罚哪里的官员。
阿庐文化中心铸币雕塑 | 县摄协提供
四、广西府铸钱多次停铸和复铸
乾隆三年(1738年)第一批钱文运到京师后,云南巡抚张允随即请求停止广西府铸造运京钱文。其理由是:
第一、运输困难。云南地势险要,从广西府至板蚌的旱路均为“崇山峻岭,鸟道羊肠”,况且运送钱文须用牛马,以每牛驼钱12串,每马驼钱18串,牛、马各半计算,共需牛14000余头,马9000余匹,不易招募。
第二、云南本地铸钱技术不精,按照京师的铸造搭配比例,铸出的钱文不符要求。
乾隆帝接到奏折后要求大学士具奏。大学士鄂尔泰在同户部研究后认为,既然广西府铸钱运京“节省数目不能如原议之多”,那么广西府铸钱运京一事可以停止,于是乾隆帝颁下谕旨说道:“滇省广西府鼓铸运京钱文自乾隆四年三月为始,停其铸解。”
虽停止了广西府鼓铸,但由于规定的停铸时间为乾隆四年(1739年),而乾隆三年到乾隆四年为止,广西府又铸出钱文344600余串,这些钱文依然要运到京师。云南巡抚张允随请示朝廷,他在奏折中说:“自三年四月初一日起,至四年三月底止,应铸出钱文三十四万四千六百余串,接流运京,需牛马二万余。今自四年起,若又将此三十四万四千六百余串之钱一时并运,势必顾此失彼,钱、铜两误,拟应请将三年四月以后所铸钱文,分作三年运京。”朝廷以“京城钱价昂贵”为理由予以拒绝,要求云南按时按数将钱文运送到京。接到户部回复之后,云南总督庆复采取了一些变通措施,以期完成任务。一是将脚价银全数发放;二是按照地域对脚户进行分工,东川附近的脚户(赶牛马的人)专责运铜,广西府附近的脚户专责运钱。同时张允随又以运送困难为理由,请求减铸一半。户部尚书纳亲提出异议,认为既然广西府初次运京钱文业已运到,且云南的脚户已经领运剩下钱文,那么运京钱文完全可以继续运送;广西府已经铸钱3年,铜铅原料充足,工匠技艺熟练,应该可以按照原有数量继续铸造运京钱文;至于运输问题,可由改变运输路线和增加脚价两种方法解决,为此他在给乾隆帝的奏折中建议到:“有广南府剥隘地方,为商贾通衢,该由此路转运较为便易;或于定价之外,量加脚价。”这样每串运京钱文成本既不会超出1两,也不会造成云南百姓不便。为保证京钱的运输,他还建议将广西府剩余铜材通商一事暂时停止,直到运京钱文运完为止。
乾隆帝将纳亲的建议下发给云南地方,询问可否按建议实行。云南总督庆复认为无法办到,只好再次提出请求:一是减铸,从原来的94炉减为55炉,每年铸钱201640串;二是改变运输方式,请求于广西府至板蚌一线,设马站7站,车站5站,由官府自行运输钱文。如此安排的原因在于云南牛马少,且脚户畏惧广南府的烟瘴,雇募百姓运输之法已无法实行。惟有官府设立台站自行购买牛马方可运输;最后为了避免涨水和烟瘴问题,请求把原来每年三月发运改为每年十二月初一发运。
户部经过核算发现,在云南铸造制钱,再运到京师,每串成本为0.991两,而京师的宝泉、宝源二局的铸造成本为每串0.946两;另外广西府每年运京钱文共重258万余斤,而相应的铜材只有170万余斤,相对而言运铜比较容易。基于以上两项原因,清廷决定广西府在铸造完本年钱文后,于乾隆五年(1740年)停止铸解京钱。
经过一番波折,乾隆五年三月二十九日,广西府正式停炉,官府将94名炉头,1880名工匠遣散回籍。根据远近,每名炉头发给遣散费7000—10000串,并且派兵护送;每名工匠发给工食钱1串左右;铸局原有房屋变价归公,炉具登记封存交广西府衙门保存。
广西府停止铸币之后,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货币流通量的增加,由于“官钱广铸流通”,以及民谣所诵“乾隆宝,增寿考,乾隆钱,万万年”之语,反映了当时钱币流通量之大。乾隆帝下令加大京局鼓铸量,并令地方各省复炉、增卯。于是,广西府在停铸十一年后,朝廷命令恢复广西府铸币。
《云南史料丛刊》载,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复设炉十五座,年铸五百四十卯,改为四色配铸。每百斤用铜五十斤,白铅四十三斤八两,黑铅三斤八两,锡三斤。黑铅每百斤,价银一两四钱八分,脚银五钱。锡每百斤,价银二两九钱二分七厘,脚银六钱二分六厘四毫零。又原给炉匠工食钱一十二串,改为给钱三串二百二十文八毫零。带铸项下,原给物料钱四百三十七文二毫零,改为给钱三百二十二文零。外耗项下,原给官役廉食等项钱五串二百五十五文九毫零,改为给钱四串零五十七文七毫。年共铸钱五万六千四百余串,搭放兵饷每钱一串二百文,扣收银一两。除归还铜、铅本、脚外,计获铸息银一万四千七百余两。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将白铅工本银二两,改为给银一两八钱二分。年共铸钱五万六千四百余串。除归还铜、铅本、脚外,计获铸息银一万五千一百余两。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将白铅运脚原给银五钱,改为给银二钱五分。年共铸钱五万六千四百余串。除归还铜、铅本、脚外,计获铸息银一万五千七百余两。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将白铅运脚原给银二钱五分,改为给银五钱。年共铸钱五万六千四百余串。除归还铜、铅本、脚外,计获铸息银一万五千一百余两。当年,改广西府为广西直隶州,八月底,将十五座炉全行裁撤,广西府铸币20年后又一次停铸。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八月,在广西直隶州再次恢复铸币,“复设炉八座,照钱鼓铸。年铸二百八十八卯,共铸钱三万一百余串。除归还铜、铅本、脚外,计获铸息银八千余两。”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减炉四座,酌留四座,照钱鼓铸。年铸一百四十四卯,共铸钱一万五千余串。除归还铜、铅本、脚外,计获铸息银四千余两。”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底,“将四炉全行裁撤。”
广西府铸币运京前后45年,实际铸币29年,是泸西历史上经济社会比较繁荣的一个阶段,给泸西留下了“钱局街”。“铸币运京”只是钱局街的故事之一,其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还需进一步探索。
作者简介
詹学达老师近照
詹学达,历任泸西一中教师,共青团泸西县委书记,三塘乡党委书记,县卫生局局长,泸西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兼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县职教中心主任、县社科联主席。现为泸西县政协四级调研员、文史研究员,泸西县理论宣讲团骨干成员,阿庐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近几年专注于本土历史文化研究,先后参与整理出版康熙《广西府志》、民国《泸西县志稿》,参与编写出版《泸西通史》,主编出版《徐霞客与泸西》等书籍,先后在有关刊物发表研究文章50多篇。
注:文章由泸西文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