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受了点伤,被人误解甚至是嘲笑,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就像那句话所说“谁的人生不是从沧海桑田中熬过的”。
西西也不例外,在那17岁那年,父母说她:我看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当时西西很生气,跟父母吵:我就这样了,怎么着吧。谁让你们生我了?
说虽说的强势,但西西背过身眼泪就簌簌而下,从此敏感的她更加自卑,甚至被父母的这句话伤了很多年,这也影响到了她成年后的生活。
直到很多年后,西西才明白比起“受伤”后的愤怒,应该如何做自己,从而实现自我的成长,才是真正应该做的选择。想要不受伤,就要学会争气
每个人都会受伤,可能是语言暴力的伤害,也可能是被嘲讽,被质疑的不被肯定,或者是因为成长中的挫败感而难过,这些都很常见。
所不同的只是面对受伤时的思维不同,有些人面对痛苦时,选择了逃避,只不过逃避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倒是那些直面惨淡的人,经历了磨难的过程,最终实现了成长。
而那些快速成长的人,大都做到了“争气”,也就是“越挫越勇”的能力。正是因为在伤痕累累中,做到了面对痛苦,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才最终实现了“突围”。
换一种思路,当你受伤时的时候,与其去难过和悲伤,倒不如反思失败的原因,然后找到突破口,不断将那些“伤”自己的东西逐一愈合,只有这样“争气”点才不会再次受伤,比起受伤,更重要的是成长“没有受过伤的人生,不足以谈成长”。
深以为然。
前几天,有一个朋友来访,一见面就是劈头盖脸的评头论足,大概意思就是我的生活有多么多姿多彩,而你的生活为何变成这样?然后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
当时我心里是难过的,后来想想,跟受伤相比,倒不如走自己的路,而不要去跟无关紧要的事较劲或伤感。
因为对于个人来说,别人的意见或评论并不代表什么,对于别人的评头论足,最好的做法不过是“随便听一听,自己做决定”。
也可以说,没有人能够评价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与生活方式,没必要活在别人的“口水”中。
所以,相对于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看得见的成长。作为俗世中的俗人,正是太过于关注因为外界而触发的伤,才逐渐忘却初心,甚至忘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关注的点不应该在“受伤”上,而应该不断反问自己要什么?告诉自己要很努力、很拼,然后去做优化选择。
《认知觉醒》这本书中提出一个观点:最优化的选择不过是做既不要太难,又不太容易的事情,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得到快速的改变,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该如何成长,才能告别“伤害”
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遭遇伤害该怎么办呢?
《终身成长》中强调一种思维方式叫做“成长型思维”,它是指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除了逃避、难过还可以选择面对。
这也意味着当我们在努力和前行的过程中,遭遇伤害时,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持续避免伤害的发生。思维方式改变了行为,行为改变了个人的生活轨迹,《认知觉醒》中贯穿7大成长底层逻辑以及20个成长关键词,助你更快改变自己,走向卓越
比如说,如果我们不愿意被别人欺负,我们就得自己掌握主动权,自己变得逐渐强大才行。在《认知觉醒》中作者也给出了三个具体的方案:
第一,想要成长,先要拆解目标。这意味着我们要将大目标进行不断的拆解成为小目标,进而从月目标拆解为周目标,甚至是每天的目标;
第二,在拉伸区练习。拉伸区意味着要走出舒适区,也就是不能在舒适区内不动脑子地重复,如果仅仅只是简单重复,只是凭感觉和直觉做事,那么做再多也没有太大的作用。而拉伸区则意味着要走出舒适区,通过这样不断倒逼自己思考,就能获得更快的成长。
第三,不要单纯拼意志力。很多人都说所有成长都是靠意志力,其实并不是这样。所有的持续成长都是在不断从错误中提炼经验的过程,而不是强迫自己去拼,也可以说正确的思路与方法,比单纯死磕意志力要有效得多。
当做到这三个方面时,才能真正告别“伤害”,从而获得真正的成长。
所以当我们面对伤害时,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难过和伤心,而是要学会接受和面对,进而进行思考和改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获得真正的进步。今日话题:你生活中最伤心的事情是什么?你是怎么熬过去的?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