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赚来的钱,转给我妈了”。正值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公布之际,近日,共青团中山市委员会“阳光行动”项目的社工,收到了来自少年“小浩”(化名)发来的信息。小浩曾误入歧途进行贩毒活动,进入过看守所。从去年4月开始,一年来,项目社工进入看守所与小浩进行了三次面对面访谈,鼓励他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兴趣和方向,协助小浩在释放后回归家庭。这只是团市委“阳光行动”项目的一个案例。
在现实生活中,像小浩这样家庭环境的孩子,或者是留守儿童,很容易走上歧途,在中山市看守所,每年会有200余个在押的涉罪未成年人。自2015年起,团市委积极探索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机制,启动“阳光行动”项目,针对全市涉罪未成年人开展帮扶感化教育工作,项目集中服务和帮扶中山市看守所服刑中及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为有需求的涉罪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安置、心理辅导、法务咨询、就学就业等资源链接,促使涉罪未成年人出所后顺利回归社会。
歧途青少年的回归路
母亲是失去双腿的残疾人,父亲有精神病,家里有3个孩子,作为长子的小浩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
因为父母都没有劳动能力,只能靠低保和打一些零工,家里经济困难,2001年出生的小浩,在6年级辍学外出打工,由于年龄小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终日无所事事。2015年,小浩来到中山工作,曾在餐馆和沐足店当服务员,但均持续不到半年就辞职了。没有工作的小浩很快就认识了一些“社会青年”,还经常靠他们接济生活。不久后,这些人便以“高收入,低风险”的工作性质诱导小浩帮忙贩毒……2018年小浩被捕,迎接他的是看守所冰冷的高墙和铁门。
刑期不长,一年的时间转眼即逝,可对于小浩却度日如年。即将面临释放的他有着更多的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极少沟通、出去后的就业困难,这个少年充满了对未来的迷惘。此时,小浩遇到了“高墙里的阳光”。
2019年4月,团市委的“阳光行动”项目社工进入看守所与小浩进行了三次面对面访谈,社工引导、帮助小浩重新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出所当天社工和家属一起来给小浩接所,他笑着和社工姐姐说再见。但他没有想到,随后的这一年,社工持续跟进小浩和他的家人,线上沟通达81次,为小浩一家提供关于正面的家庭沟通模式、民主型家庭教养模式等的长期服务咨询。
此刻的他已顺利回归家庭,也找到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目前已稳定就业超过半年。在最近的一次回访中,小浩说:“现在我过得挺充实的,我把赚来的钱,转给我妈了。”在他不多的话语里,透露出的是这个年纪该有的蓬勃生机。
疫情隔绝下的纸短情长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阳光行动”入所服务项目陷入停滞。于是,项目另辟蹊径。今年9月,中山市看守所的未成年人男仓、女仓的墙壁上挂起了四个“阳光信箱”,看守所民警还在墙壁上帮忙粘贴了宣传海报,这小小的改变引来了在押青少年的莫大兴趣。由团市委项目社工与青年志愿者共同组成的“阳光姐姐笔友团”在一个月内收到了27封来自在押涉罪未成年人的来信,一条可持续的书信往来通道至此建立。
涉罪未成年人小麦(化名)在来信里写道:“自从去年三场团体活动后,就再也没见到社工姐姐了,我最近心情不太好,希望你能指点一下我。还有一个小要求,希望你能帮我找一份工厂的工作,我明年1月份就释放了……”
就这样,“阳光信箱”成为了疫情期间重新连接看守所内在押涉罪未成年人和团市委项目社工及青年志愿者的唯一媒介,通过定期的信件来往、沟通,“阳光行动”项目继续为服务对象提供长期的情感支持、陪伴辅导等专业服务,为缓解涉罪未成年人的成长困惑及情绪困扰提供帮助。
近3年来,项目服务涉罪未成年人超过300人,面对面访谈达832人次,实地走访216次,线上回访达2211次,协助涉罪未成年人重新建立与家人/家庭的联结达289人,通过长时间的跟踪和帮扶,绝大部分涉罪未成年人能重新回归家庭、融入社会。项目启动以来,帮教对象再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重犯率从20%降至1%以下。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团市委积极探索前行,2015年联合市看守所启动“阳光行动”涉罪青少年帮扶项目;2017年联合各成员单位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守护工程”……一条涵盖警务、检察、审判、执行各环节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