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永华 湖南浏阳报道
“去年中了风,手和脚都不太灵活,耳朵也有点问题,去别的地方没人要。今年来伞厂,套一个2分钱,干这个活还行。”湖南浏阳市达浒镇椒花新村低保户江金生坐在地上,将小小的纸伞成品放进透明塑料包装纸中,妻子和他坐在同一块地垫上,做产品检测,这是他的上一道工序。
江金生夫妻有三个小孩,去年因病致贫。今年,村上给他们评上了低保户,可以得到更多的帮扶政策支持。“你记得把医院单据拿回来,只要超过1万块钱,除了医保报销,村里还可以补贴1000块钱。”站在一旁的长沙市商务局驻浏阳市达浒镇椒花新村第一书记杨吉昌说。
“真的感谢李忠国在村里办了这个厂,让我们有一份稳定的收入。”金生说,
他们早上送了孩子上学后,走路就能厂里上班,每个月能有四五千块钱的收入,家里的地还种着萝卜白菜,鸡鸭在院子里吵吵闹闹的,日子过得还算安稳自在。
在这个名叫达兴工艺品厂的山村工厂里,像江金生一样遭遇劳动困难而在其他地方难以就业的,还有不少人。50多岁廖建兴患有小儿麻痹,坐在工厂门口将伞码敲进伞杆里,去年挣了3万多块钱。他以前可没想过这样的好工作。
低保户江金生夫妻在工作
贫困户李忠国那把“结着愁怨”的油纸伞
5年前的贫困户李忠国当年无论如何想不到如今的高光时刻。
10月17日,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国务院扶贫办发布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名单。这份名单中,湖南只有3个人,来自浏阳椒花新村的李忠国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10月19日,从北京领奖回来的李忠国说,5年前做梦都想不到还有这样的机会,去北京见大领导,获得这么高的荣誉,今后一定要加油干。
为他带来至高荣誉的是一把小小的油纸伞,曾经“结着愁怨”的油纸伞。
2015年时,李忠国一家是湖南长沙浏阳市达浒镇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在外面打工,妻子刘庆满在家干农活,母亲年老体衰,两个儿女读书,家庭负担重,房子还是他父亲在1978年修的土坯房,在当地已不多见。
除了打零工卖力气,李忠国还有一门祖传的手艺,那就是做油纸伞。“15岁起就跟着爷爷做油纸伞”,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自己也曾想过靠手艺为生,但撑不下去。
诗人戴望舒在名诗《雨巷》中塑造了油纸伞的浪漫意象: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
然而,传统的油纸伞除了用来怀旧之外,已经很少有人买来挡风遮雨,市场严重萎缩,让李忠国“结着愁怨”的是,这个纯粹的工匠活,不赚钱。李忠国说,“做一把伞至少要两天,只能卖四五十块钱”。记者看到,在他家中的墙角,至今还堆着不少以前做油纸伞剩下的半成品,落满尘灰。
转机发生在2015年底。曾经一起合伙做油纸伞的侄子李友民发现,在义乌有种小纸伞卖得不错,“小伞,有的只有二三十厘米,伞面上是空的图案,用来给学生上色。”
同样是做伞,一边是难以为生,一边是产品畅销,李忠国和李友民叔侄两个就开始琢磨起其中的道道,他们决定重新捡起纸伞手艺,搏一把。
作为扶贫对象,他的想法得到了椒花新村支村两委和长沙市商务局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支持,获得了5万元的扶贫免息小额贷款。
2016年2月,浏阳市达兴工艺品厂注册成立,将改良后的绘画白纸伞作为主打产品。李忠国在家里负责技术和生产,李友民在外买原料、跑市场,村干部和扶贫干部们都成为了免费的销售员,一个家庭小作坊动了起来。
起步虽然辛苦,但收获不错,仅一年多时间,李忠国家庭收入就达到了3.2万元,2016年11月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2016年,靠土坯房改造补贴资金5万元,李忠国盖起来一层新楼。2019年,他又加盖成了两层楼房。他还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直径50厘米的五角红星挂在楼顶上,“红红的,闪闪放光,好看!就是还小了点”,妻子刘庆满说。李忠国接嘴:“再做一个80厘米的。”
李忠国在新建的自家楼房前,房顶的五角星是他自己做的。
残疾人上班,80多岁的老人也能在家工作
李忠国说,“在家门口就有事做,有钱赚,靠的是党的精准脱贫好政策,帮我把祖传老手艺救活了。”
不光是李忠国一家告别了贫困,小纸伞展现出的市场空间,让扶贫干部们看到了扩大生产,建立扶贫工厂,帮助更多贫困户的机会。
关键在于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在摸索中,李忠国慢慢地将复杂的油纸伞制作工序拆分,75道工序简化为13道工序,每个工序都可以承包出去,最终组装到一起。“我们申请了专利,技术是自己的”,李友民说。
锯料、钻孔、上伞码、上伞顶、粘伞架、上手柄、验伞装箱等一道道工序分拆后,李忠国手把手地教会邻里乡亲,厂里负责送材料到家,让村民们直接在家里做好后,厂里再上门取货。
贫困户孔祥仁因病在家休养多年,在家加工伞头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2019年,88岁的肖桂英也能在家里挣一笔收入,82岁的徐福英的收入为11955元,81岁的贫困户黄春华收入6300元。
“去年,厂里给大家发了180多万元工资。”李忠国说。其中,52户贫困户共获得工资59.9万元。
2020年,李忠国的达兴工艺品厂遭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兜头冷水,原本用于东京奥运会的300万元纸伞订单全部取消。“从一月到五月,基本上没有订单”,李友民说,好在厂子一直都是订单式生产,存货不太多,压力不大。
从6月开始,订单慢慢恢复。李友民说,到9月份市场差不多恢复正常,但全年收入比2019年肯定是大幅下滑。
暂时的困难,没有耽搁达兴工艺品厂的发展,更何况还有各路“援军”的鼎力支持。
4月27日,达兴工艺品厂进驻村里兴建的“致富工厂”,从原来的作坊变身真正的工厂。
达兴工艺品厂生产车间
杨吉昌介绍,这个工厂属于“万企帮万村”项目,由长沙市商务局、青竹湖建设集团、湖南恒凯环保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总投资235万元,两家民企出资120万元并负责承建,厂房建筑面积926平米,对达兴工艺品厂免租3年。
与此同时,达兴工艺品厂的产品从单一的纸伞扩展到无纺布和原木手工艺品、画框、套筒玩具等。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看到,在工厂里干活的大多数是妇女和老人。38岁的妇女钟昌期说,自己在家里带小孩,不能去外面打工,“在这里做事,早点来晚点都可以,提前走也可以,就能够照顾家里,还有收入,很好。”
杨吉昌介绍,工人平均年龄57岁,有8名70岁以上的老年人,10名残疾人,还有4个人患慢性病,工厂工资是村里15个低保贫困户家庭主要生活来源。
不管是纸伞还是其他手工艺品,都依赖纯手工操作,这看似低端的生产方式实际上给达兴工艺品厂带来市场竞争力,也带来持续的脱贫力量。李友民说,这些工艺品很难在车间里靠机械设备自动化,就算可以要机械化,也没有人会愿意花很高的成本来研发设备、建立生产线。“在山里面做,我们的人工成本比江浙那边低很多,成品出厂价也就低很多,不怕做不下去。这样子,工人有活干,厂子能赚钱。”
订单多起来以后,工人们挺有干劲。70岁的陈观煌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我每天五点多就来了,厂里赶货,我们就要抓紧做,70岁还能在家门口靠自己双手挣钱,哪里还能耽误厂里的事!?”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