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差点被杀,谁告的密?在课本里他是大科学家

2020-10-28新闻24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突然到访的不速之客,把正在湖州任上的苏轼吓了一大跳。尽管他早就提前半日从弟弟苏辙处得到了这个消息,但当台吏拎着反着寒光的镣铐来逮捕他时,苏轼还是产生了天昏地暗的感觉。据记载,当时的情形是:“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苏轼就这样,像失去自由的犬鸡被带到了御史台。御史台中有柏树,数千只野乌鸦栖居其上,所以御史台也被称为“乌台”。由此,“乌台诗案”的序幕正式开启。这一案件的起因是苏轼写在文章里的一段话,曰:“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新进”是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所起用的一些新派人物,而苏轼从一开始就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对变法持反对态度。这四句话,明确表达了苏轼不与朝廷合作的态度,并表达了对变法的严重不满。然而,此时主导变法的早已不是王安石,而变成了宋神宗本人,所以苏轼的作对对象就是当朝皇帝。

朝廷给予的罪名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指责皇帝,攻击朝廷,反对新法,这还得了?况且苏轼还是文学界领袖,他的言论对舆论风向很是不利。于是,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一齐上书检举苏轼,才促成了这次诗案的形成。然而,其实早在这次举报之前,还有一位历史名人曾公开向皇帝打过苏轼的小报告。

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沈括。沈括一生致力科学研究,《宋史》记载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他将毕生精血凝著于《梦溪笔谈》一书,从此名垂青史,被誉“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又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光凭这些称号就知道,沈括的来头究竟有多大。然而,沈括不仅精于科学,还精通告密。王安石在主持熙宁变法时,对他很是器重,可当王安石解甲归田之后,沈括却反过来攻讦他。沈括与苏轼交情也不错,以至于当他向苏轼求索诗稿时,苏轼便毫不犹豫地给了他,然而他却从这些诗稿中找到了举报苏轼的证据。

这件事发生在熙宁六年,发生在“乌台诗案”之前6年,那时沈括作为苏轼的上司到杭州视察,并将苏轼的诗稿带回了京城,举报其诽谤朝政。不过,神宗没有重视,苏轼也没有受到处罚。沈括找到的诗词包括《咏桧》、《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其中在《咏桧》中有这样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九泉是黄泉,蛰龙是皇帝,到九泉处寻蛰龙,这怀的是什么意图?还有《吴中田妇叹》中的“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变法之后百姓生活更苦了,这不是埋汰朝廷变法吗?还有《山村五绝》之“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都是讽刺变法的实证。

而且,这其中有不少都成了后来“乌台诗案”里的证据。从时间线上看,沈括是第一个举报苏轼的人,也是第一个把苏轼诗词拿出来说事儿的人,虽然他的告密未对苏轼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却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可想而知,若不是沈括起了这个坏头,后来的诗案就不会上演得如此剧烈。

一句话总结:沈括是始作俑者。讽刺的是,沈括不愧是科学家,敏锐力和洞察力突出,发明创造的能力也非常强,竟能从诗词之中发掘出别样的意味。只可惜他的这项发明专利,却差点害死了中国史上最会写词的人。幸而各界人士纷纷为苏轼求情,才免去了他的灭顶之灾。

#诗词歌赋#苏轼#乌台诗案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