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地地大物博,山珍海味更是数不胜数,但要说最负盛名的,当属“鲍鱼、燕窝、鱼翅、海参”这国宝四珍,而这其中最难捕捞的就是鱼翅了。
鱼翅最早是在明朝时期上了餐桌的,相传郑和下西洋时路过一个孤岛,正赶上船上的粮食都已经吃没了,郑和便和船员在荒岛捡了前人不要的鱼翅充饥,觉得口感颇为奇特,便将鱼翅带回了王朝,皇帝没见过这新奇东西,当即就要一饱口福。
让御膳房合着山珍海味做成了一道“一品锅”,皇帝尝后大加赞赏,鱼翅也自此成了美食届的“皇亲贵胄”。佛跳墙、金针火腿鱼翅烩、党参鱼翅煲鸡汤、花胶虫草翅汤煲....各式各样精致金贵的宫廷秘菜都离不开鱼翅的身影。可要我说,鱼翅却是这“四珍”里最名不副实的美食了!
鱼翅虽珍贵,味道却跟粉丝差不多
所谓鱼翅,就是鲨鱼腹下的鱼鳍。而鱼翅的珍贵,就在于原材料的难得、稀少以及处理工序的复杂。古语有载“最悍者沙,其翅猛恶,噬人,泅水者遇之必毙,海上畏之,号曰海狼。”
鲨鱼体型庞大,性格凶残而且能食人,可以说是海上霸王,有海狼、吞船之称,令无数出海的渔人闻风丧胆。这就使取鱼翅的危险程度无异于虎口拔牙,捕鲨鱼的亡命之徒若一不小心掉进海里,倒成了鲨鱼的腹中美食。
但正是这份凶险满足了贵族的猎奇心理,更彰显这珍品来之不易,出高价竞买,使得无数渔人豁上性命也要挣这份钱。除此之外,把生割下来的鲨鱼鳍处理成美味鱼翅,也少不了复杂的加工程序。乾隆《诸城县志》卷一二曾记载:“捕鲨之后,粗加工成为翅板,细加工则成翅丝。”
鲨鱼本是软骨动物,渔人通过浸泡、煺炒、开翅、熏硫、漂洗、晒干等复杂工序,把鳍中多余的肉剔掉,留下里面透明的软骨鱼筋,就成了市场上常见的可食用的浅黄色鱼翅干货。
可其实鱼翅自身并没有什么滋味,状如粉丝却不如粉丝柔软爽滑,反而生硬还带着腥气,可为何鱼翅能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美味呢?看看带有鱼翅食材的菜肴,我们便有了答案——鱼翅菜品的鲜美都来自于配料!
闽系名菜佛跳墙,将鱼翅和鲍鱼、海参、鱼唇、蹄筋、花菇、瑶柱、鹌鹑蛋等珍稀食材堆积,再加上老母鸡猪骨熬制的高汤和绍兴酒,文火煨制十几个小时以上,这样的配料汤底,哪怕放进去个窝窝头,也是极品珍馐,可这鲜美又跟食之无味的鱼翅有什么关系呢?
无非就是躲在一堆名味的后面博个彩头罢了。若非要说鱼翅有什么能担得起“名珍”之名的,就只是它自身没甚味道,反而能充分吸收其他配料鲜美的特点吧。
营养价值还不如一个鸡蛋,怎么就成了珍品?
当世人们提起鱼翅,仍觉得它是美味珍馐、滋补圣品,甚至出现过一段时间的“鱼翅热”。可其实鱼翅的营养价值却不如人们想象中那么珍贵,反而还有很多毒素!鲨鱼鳍内的粉丝状翅筋,也就是人们食用的鱼翅,确实含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高蛋白,除此之外还有糖类、脂肪和些许矿物质。
但这些组成鱼翅的营养物质不但常见又普通,还很难被人们消化吸收,若深论它的营养价值,还不如吃俩鸡蛋呢!除此之外,鱼翅在一段时间又被传闻能抑制癌细胞,说哪怕把癌细胞植入鲨鱼体内,鲨鱼也能自己分泌出能抑制癌细胞的奇特物质,甚至把癌细胞消灭,说得是玄之又玄!
可事实上,鱼翅不过是普通软骨,如果鱼翅真能抑制癌症,又怎么会只在东南亚市场流通,早被发达国家哄抬至天价抢购一空了,而科学表明,鱼翅不但没啥营养价值,反而还对人体有害!
科学家研究表明,鱼翅内所谓的“矿物质”竟是高浓度的汞元素,鲨鱼生活在海洋,沾染了不少各国排至海洋的废水污水,而鲨鱼也没有办法抵挡这些污染,只能任由体内的毒素越来越多。
鲨鱼又是海洋食物链的高位者,从小鱼小虾身上积累了更多的毒素,导致鱼翅被汞元素污染的程度也是极高。而水银的害处大家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不仅可能造成男性不育,严重者还会危及人类的中枢神经及肾脏,孕妇更是要离汞元素越远越好,否则必然引起胎儿的畸形或是产生血液疾病。
而鱼翅的坏处不止这一种,制作鱼翅离不开一个关键步骤——熏硫,鲨鱼鳍中本就含有高浓度的神经毒素,再这么一熏,可就是“毒上加毒”,甚至会导致老年痴呆症。何况随着鱼翅的“走俏”,工业冒牌货也是数不胜数。
一个小作坊就能生产几千斤人工合成的鱼翅,而加工的材料仅仅是劣质的明胶、双氧水等等高危的化学物质,既没有食品安全保障,也没有生产卫生保障,市场上鱼龙混杂,想尝鲜的普通人往往买到的都是假货或劣质鱼翅。
若是真把鱼翅当滋补圣品给孕妇、老人、小孩吃了,那才是给他们吃毒药嘞!说到这儿,网友不妨疑惑了,那这鱼翅,又不好吃,又没营养,怎么就成了顶级美食了呢?
原来鱼翅成为顶级美食,都是“爱面子”惹的祸!
还记得开始提到的鱼翅上桌的起源吗?这就是它成为“顶级美食”的根源了。并不同于其他美食从百姓中来,是口口相传的美食,鱼翅从海上番邦而来,成为“郑和下西洋”的战利品之一,大将军称其为美食,皇帝赞其鲜美,谁又敢说这鱼翅不好吃呢?
就连药圣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美言鱼翅,说它“味并肥美,南人珍之。”这有了医学大家的肯定,大家对鱼翅的药用价值就更相信了,不光离捕鱼区近的东南沿海贵族们对鱼翅“珍之”,后来鱼翅的美名远扬,历代皇帝也对鱼翅青睐有加。
明熹宗吃了一品锅之后,更是说了“最喜鲨鱼翅筋”,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珍贵美味之物汇在一起,奢侈至极。虽写宋事实记明史的《金瓶梅》也在第五十三回说到,“都是珍羞美味,燕窝、鱼翅绝好下饭。”
说明当时食用鱼翅皆是豪门大家、皇亲贵胄,民间百姓只能对鱼翅眼馋。谁家要是吃的起鱼翅,必定是有钱有势、有头有脸的人物。这既不美味又没营养的鱼翅,就这么顺应时势,成了世人眼中的珍品美食了。
清朝以后,鱼翅更是流行了起来,满族本就是游牧民族,很少吃海鲜,所谓物以稀为贵,再加上清朝时沿海捕鱼产业技术更加成熟、体系更加完备,鱼翅不再是皇亲贵戚的专属菜肴,只要有钱,任何人都可以买来鱼翅一饱口福,一时之间供不应求,使得鱼翅的价格进一步攀高了。
举国各地都有了高价位的“鱼翅宴”,甚至有“无翅不成席”的民间俗语流传开来。到了清末时期,鱼翅已经不仅仅是一味珍贵的食材了,它成了官员们身份的象征,成了富贾商人财富的代名词,鱼翅也一步步地充当起了“门脸”,成了象征身份地位的“奢侈品”了。
这份口碑一脉相承,终于在封建王朝不复存在、战时积弊所剩无几的改革开放时期,鱼翅迎来了热卖的“夏天”,老百姓接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赚得盆满钵满,鱼翅也变得大众化、平民化了。
华人把吃鱼翅当作享受的文化传统也使得周边东南亚国家效仿,随着中国的文化输出,鱼翅也成了东南亚国家的“紧俏货”,一时之间供不应求,打开了庞大的鱼翅市场。
所以哪怕食客们也认为鱼翅“食而无味”,却仍然趋之若鹜,因为他们吃的更是一份虚荣、一份体面、一份尊贵。鱼翅就这样顺着天时地利人和,实现了从食之无味又无营养的食材转变为达官贵人趋之若鹜的顶级鲜珍的华丽转型!
鱼翅成为珍品背后的真相不由得引人深思,奢靡颓废的“面子”之风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仅仅因为人们的虚荣与贪欲和猎奇心理,就害得无数鲨鱼遭受灭顶之灾,被活活割去鱼鳍再扔回海里,曾经的海上霸主,失去鱼鳍后只能悲惨而孤独的窒息而死,或是成为生物的饵食。想想近年来珍奇野物带给人类的灾难,何尝不是我们自食其果呢?
此外,鲨鱼作为海洋生物链的顶端,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现在却要由于人类一时的口舌之欲沦落到濒临灭绝的悲惨境地,何其不幸?这种满载不正之风的“文化传统”还要继续延续下去吗?在我看来,拒绝鱼翅,保护生态平衡,才是比吃鱼翅更加值得炫耀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