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珍品陶瓷界,任何一位名家都对一种特殊的瓷器极为推崇,它便是成化年间的斗彩瓷器。可是您也许不知道,成化年间最好的宝贝并非是斗彩瓷器,而是一种特殊的“金灯”。这种金灯究竟是什么?它又具有哪些特殊性?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公元1464年,病重的明英宗驾崩,临终时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朱见深,顺利完成了明王朝皇权的交接。朱见深继位后,于第二年改年号为成化,尊奉明英宗皇后为慈懿皇太后,其母周氏为皇太后。
明宪宗朱见深英明宽厚,在位初期便将自己叔叔的尊号恢复,算是了结了父辈之间争权的恩怨。与此同时,对于曾经保卫北京城有功的于谦,朱见深也给予其平反冤案,承认其对明王朝的历史功绩。在国家治理方面,他任用贤臣、广开言路,对明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外交方面,朱见深不但派兵重创了鞑靼部落,而且还平复了女真族的叛乱,为明王朝的稳固统治奠定了基础。
在良好的政治环境及经济体系下,明朝手工业开始愈加繁盛,尤其是陶瓷制造业,更是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明代成化年间的瓷器,是汉族瓷器烧制的稀世珍品,而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正是斗彩瓷器的烧制成功。
斗彩瓷器,又称“逗彩瓷器”,是我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其最早开创于明宣德年间,并在成化时期被推至巅峰。成化年间的斗彩瓷器,素来以釉质莹润、胎薄体轻、色彩鲜艳、画风清丽而闻名。成化年间时,各地官窑所出产的斗彩瓷器,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精细,一直被后世所青睐。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成化年间,皇帝及达官贵人最好的把玩之物,并非是成化斗彩瓷器,而是一种名为“金灯”的观赏品。金灯,亦被称为料丝灯,其主要是以玛瑙,紫石英等原料煮浆抽丝制成的灯。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料丝灯看上去像细密如头发组成的玻璃片,并用彩框固定,将其合围成一盏小方灯,专门用于点缀宫廷。
明代文人郎瑛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七修类稿》中记载:“料丝灯出于滇南,以金齿卫(今为云南保山市)者胜也。用玛瑙、紫石英诸药捣为屑,煮腐如粉,然必北方天花菜点之方凝,然后缫之为丝,织如绢状”。
早在弘治年间,便有江苏丹阳人从云南把这种工艺带到丹阳,并加以改进,致使其风行一时。至成化年间时,大臣钱能又从云南向朱见深进献“金灯”,受到了朱见深的赞赏,并因此在宫廷中流行开来。紫禁城中的金灯,内如屏障,外如罩丝,兼具其上绘制花鸟鱼虫图案,致使其整体艳丽缤纷,一旦点燃烛火,更显得绮丽美观,令人赞不绝口。
成化年间的料丝灯是宫廷的专属贡物,制作工艺都被严格保密,处于皇家独占状态,因为产量极少,价格也自然十分昂贵。不过在钱能离开云南之后,料丝灯的制作技术便被泄露出来,继而在民间广为传播。由于其制作工艺简单,且原料价格低廉,因此不少追逐利益的商家开始大批量生产料丝灯,不但搅乱了市场,而且其质量也大大下降,最终导致正宗工艺彻底失传。
在清代乃至民国时期,料丝灯已经普及全国民间各地,但是它们却与成化年间宫廷专属料丝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加之料丝灯脆薄易碎,致使当时的精品料丝灯未能传承至今,成为了文物圈子中的“传说之物”。
谈及此处,小编还是为料丝灯的失传而感到惋惜,希望在各路陶瓷专家及考古专家的努力寻找下,绚丽多姿的料丝灯会重新被找到,让我们一睹古代灯具文化之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