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产后抑郁”这个词语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大众视野:有些产后妈妈会发现自己容易发脾气,情绪波动大,记性变差,家人不理解的时候,自己就更加困惑,“难道我真的病了吗?”
产后的你,变了!
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产后的妈妈是这样的:幸福地看着怀里微笑着的宝宝,脸上散发着神圣的光,一片温馨祥和。
可现实是怎样的呢?往往是一地鸡毛!
生理上,产后妈妈身体较为虚弱,需要他人帮助,而体内激素的急剧波动,使得人变得敏感、脆弱,情绪也随之潮起潮落。
心理上,产后妈妈角色变化,从怀孕期间的被关注到产后家人专注力转移到孩子,心理上会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次之新手妈妈照顾孩子经验不足,各种措手不及,如果家人再有不合适的言辞,就可能会让产后妈妈陷入抑郁。
另外家庭格局变化也是影响产后妈妈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二人世界加入孩子、老人、保姆,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育儿观念都不一样,说了怕闹矛盾,不说又委屈......
诸多不良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宣泄疏导,就可能导致抑郁。
生活上,没法外出,社交基本归零,工作暂停,注意力没法转移,完全都在孩子身上;
每天穿着方便喂奶的衣服,变成了随叫随到的奶瓶,私密性和尊严感被削弱;
清醒和睡眠的界限消失,睡眠周期打乱,基本睡不了一个整觉;
如果不被家人理解甚至反被指责,或者面临经济压力甚至婚姻危机,则使得产后妈妈更容易陷入抑郁。
因此,不少新手妈妈对产后生活状态不适应,出现情绪波动大,开心不起来,想哭,容易发脾气。
下面就请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专家为大家支招!
赶走产后抑郁,与自己和解
1.你不是一个人
孕产期情绪问题很普遍,众多明星,如章子怡、马伊琍等也在公开采访中表示自己在孕产期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绪问题。
研究表明60-80%的新手妈妈都会经历产后情绪不良(Baby blue),如敏感、想哭、多疑、脾气大等,大多数妈妈一般在2-3周能自行缓解。
但也有一些发展为抑郁症,严重时可能演化为极端事件。
如果在产后6周仍存在抑郁情绪,建议在产后门诊保健时完善情绪的筛查和评估。
2.接受一定程度的变化,理解自己的感受,适当表达与发泄
俗语说,一孕傻三年。科学研究表明,妈妈们的智力虽然没有明显下降,但是注意的范围变窄了。
产后妈妈需要操心吃奶的时间、奶粉的种类、吃饱了还是吃多了、大便怎么样、颜色如何,洗澡水温度是否合适、多久洗一次、什么时候打疫苗、什么时候添加辅食,事无巨细,对其他事情的关注就会减少。
加上生活中的变化,出现情绪波动大多是正常的。
及时与家人或朋友倾诉,理性表达当前自身的不适,释放不良情绪,寻求理解和支持,有助于情绪的调节,避免过度压抑。
当然,过激的表达方式不可取。
随着宝宝慢慢长大,重新建立新的生活模式,一般而言会有所改善,宝宝的成长和可爱也会给妈妈和家庭带来很多欢乐。
3.适当降低对自己的要求,避免自责,花一点儿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
妈妈们常常会希望用“最科学”的方法照顾孩子,给孩子“最完美”的爱。
但“100分”的要求无疑会让自己更加的疲惫和委屈,也更容易引起矛盾。
大多数时候,常识足够应对生活。
科学和常识之间的差距也不是0到100的差距,只要不是原则问题,没有必要太过担心。
宝宝刚刚出生,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有的睡眠很糟糕,有的容易哭;有的妈妈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奶水仍然不够。
这些问题很常见,并不是妈妈们的错。
新手妈妈有问题可以寻求帮助,解决问题,避免自责。
照顾孩子是个漫长的过程,当孩子3岁时,再回头看,孩子几个月时用的是尿布和纸尿裤真的没那么大的区别。
但如果妈妈总是过于纠结、紧张,当在孩子需要照顾和回应的时候,可能会没办法及时、温暖的回应,得不偿失。
因此,适当给自己一些照顾,放松一些,给自己和爱人一些共处的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和朋友社交,必要时寻求身边人的帮助,保证必要的睡眠,愉悦自己,对自己、孩子、家庭都很重要。
4.客观看待夫妻关系,避免互相指责,让爸爸参与照顾孩子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妈妈陪着宝宝慢慢成长,一个个体变成两个,每天抱在怀里哺乳,对孩子的一点点变化最为关注,也最容易担心、焦虑。
而老公缺乏这样的“共生”历程,往往进入角色比较慢,对自己的担心不那么理解;
或者因为“不按照我说的做”、“不说他就不知道做”让妈妈们生气;
或者因为没能处理好婆媳关系而让自己失望。
实际上,新手爸爸们一下达不到“期待”是情有可原的。
爸爸们也是第一次做“爸爸”,也需要机会学习,尽量用正面的方式沟通,多加鼓励。
有时候指责可能引起对方的反击或回避,互相指责只会让情况更糟。
或许彼此都还是原来那个人,只是压力太大、关系太复杂,缺乏处理的经验,这时候就需要拨开迷雾和压力,客观的看待彼此的关系。
作为伴侣,更应该在这个时刻相互支持。或许对方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们都应该看到对方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努力。
(编辑Rainbow。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 苗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