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可以说,道家思想开启了华夏先民对于宇宙和自然的哲学思考,意义深远。
关于老子本人研究和传说,也是历代不绝。尤其是道教开派之后,将其尊为鼻祖——万物之祖太上老君的身外化身。
之前的文章中,笔者曾解释过。
老子并不等于太上老君。所谓一气化三清,气其实就是太上老君的元炁,演化出道德天尊、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
其中的道德天尊就是下凡的老子,主教化人间众生。可以说,太上老君就是道的化身,而老子则是德的化身。而后者也正是前者的具象体现。
有关老子的传说,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便是老子出关。
当时,时逢周末乱世,天下纷争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相悖,所以心灰意冷,准备离开家乡,去周游世界。
于是,骑着一头青牛,一路从洛阳去了函谷关。
老子路过函谷关时,出现了紫气东来的异象。关守尹喜认为是圣人降临,所以让老子留下一部著作,否则不放他出关。
正因如此,才有流传后世的《道德经》面世。
当然,老子出关时隔久远,其中有很多传说成分。这其中就有一个问题,老子为什么要骑青牛出游?
牛这种动物虽然有膀子力气,但总归比不过马。骑着一头牛,晃晃悠悠,就算出了函谷关,又能走多远呢?
实际上,老子当初到底是不是骑的牛,至今也没有准确论断。可能是后人希望他骑一头牛出关,所以才有了那头传说中的青牛。
那么后人为什么希望老子骑青牛?
牛是华夏先民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在农耕文明和祭祀活动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功能。
古时,能用牛祭祀的都是帝王将相,而民间祭祀少用牛马羊,多用的是狗。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刍狗代表着最普通的祭品,而牛则是统治阶级所用。
古时诸侯会盟,会割牛耳取血,以显示信义。所以,后世以‘执牛耳’彰示主事者的权威。
此后,历朝历代,都能看到对牛的重视。作为农耕文明中的主要劳动力,多牛就意味着多产。所以,很多朝代都禁止杀牛,吃牛肉。
水浒传中,108好汉经常吃牛肉,多半是一种反叛朝堂的象征意义。
不止如此,在龙的形象中,耳朵就是牛。可见,牛这种动物,在先民图腾中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还有很多古代的君子文人,将牛引入文学领域,重在褒扬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奉献而不求回报的精神。
比如,柳宗元的《牛赋》:富穷饱饥,功用不有。陷泥蹶块,常在草野。人不惭愧,利满天下。
意思是说:牛让贫困者富有,让饥饿者吃饱,而自己却任劳任怨,不求任何回报。
而且,牛代表稳健和温厚。正如《易传》所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的就是包容。
反观马这种动物,映照的是君子的进取精神,与道家的不争走的是另一条路线。
因此,为了符合老子的形象。所以,后人才为他选择了一头牛作为坐骑。
封神演义中有提及,老子骑着板角青牛降临时,会有仙乐奏响,从天上飘然而落,想想都带着一股子仙气。
那为什么还要强调是青色的牛?
这与五行文化有关。道教神系中有五方天帝之说,分别为青帝、白帝、赤帝、黑帝和黄帝。其中青帝代表春天,青色,五行之木。
道家崇尚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处世原则。所以,老子本身就意味着水的载体,水生木,所以青色用在老子胯下的牛身上,可谓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便是老子为何要骑青牛的原因。
接下来,咱们说第二个问题。
老子骑着一头青牛,就算出了函谷关又能走多远呢?
洛阳距离函谷关,即便用现在的交通手段计算,也有一百七十多公里。古时没有那么便利的交通,可能路途会更加遥远。
实际上,如果牛全力奔跑,比马差不了太多。但我们不能忽略,老子的青牛必然要比马慢得多。否则,老子干脆骑马算了,前面所有解释就没有意义。
所以,老子从洛阳到函谷关,得走上很长一段时间。
那么,他出了函谷关,又去了哪里?历史上给出的答案是:莫知其所终。
我们没办法准确搞清楚,青牛到底驮着老子走了多远。但根据后世学者的判断,不管老子用的青牛还是别的交通工具,依稀能判断出大概的行动轨迹。
有人说,老子可能去了印度,成为了佛陀的老师。笔者认为这种论调相当荒谬。
为什么?
当时的老子已经八十多岁了,怎么可能像玄奘一样,跑一趟印度?而且,当时的西域属于羌族领地,民风彪悍,根本不服教化。想要无伤通过,几乎是不可能的。
还有人说,老子最终并没有离开秦国领地。
西出函谷关之后,只是在甘肃一带转悠了一圈,最终回到陇西,留在了秦国的临洮,并在那里寿终正寝。还有人说是羽化飞升了。
笔者认为,这才是最贴切的论点。
唐朝统治者以老子为祖先,称天下李氏出陇西,便是因此而来。说老子去了印度的,那不是抽李唐的嘴巴子?
以历史而言,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以道教和历代统治者的神学认知,老子位列三清,天道圣人。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贯穿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值得炎黄血脉世代尊崇。毕竟,道家思想是东方的文明之根。
所以,也可以认为,老子的那头青牛一直没有停下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