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茶百科人试喝最频繁的茶品,是一款新制好的古树普洱熟茶(饼)。
差不多十天前,几十箱包装严实的茶饼,从遥远的云南勐海“跋涉”几千里来到我们这里,还没等稍稍“歇脚”,就被从笋壳包裹里取了出来,紧接着就是撬茶,冲泡,试喝...
然后就是隔三差二的再泡、再喝,一周左右的工夫,倒喝了三、四次。
每次品饮,都能发现一点它的“隐藏技能”:
第一次,香气高,第二次,甜顺度明显了,下一次,甜、顺度又提高了,下下次,香气、滋味的协调性和第一次相较,进步空前。
分析其缘由,“茶饼拆开后,在茶室里经过一点时间的自然醒茶,茶质释放逐渐充分”,这个理由,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醒茶,老茶客们都不陌生,这是个被拟人化的词,好像茶是个睡美人,等待着爱她的人去唤醒,很感性思维,也很美好亲切。
《中国茶叶大辞典》中说,醒茶“是古人遗习”,可见其深得茶人心。
实际也是如此,唤醒茶质,诱发茶香,醒茶对茶滋味呈现的影响相当深入和明显,尤其是对于普洱茶、老茶来说。
醒茶的目的
▲ 通过改变茶的存储方式,让茶叶与空气、水分进一步接触,恢复展现其活性。
▲ 打破茶原本的状态,挥发掉茶叶里凝结吸附的仓味、杂气,还原茶叶本身的香气滋味。
▲ 使条索舒展、松散,内含物质能够稳定析出,从而有助于达到最佳的品饮状态。
醒茶的方式有两种,“干醒”和“湿醒”。
▲ 干醒(冲泡前的唤醒)
先将茶叶拆散,改变茶品的存储形态,一段时间后再品饮。通过这道与时间磨合的工序,达到“醒茶”的目的。
干醒的方式,主要针对紧压型的茶,如饼茶、砖茶、柱茶、沱茶等,尤其是经过仓储的黑茶类,如普洱茶、大箩装六堡茶等,特别是有年份的老茶。
“干醒”的常见步骤:
① 去包装,解散紧压的茶。
拆去纸箱、笋筒、棉纸等外包装,将饼/砖茶按需求量解散。
若是茶饼,解茶时可以从饼侧面沿边缘水平入刀;茶砖,从长侧面入刀比较容易将茶剖成两片,而后再用手掰成约一泡分量的小块;解老茶又被称之为“拨茶”,茶体较松透的年份老茶,用手指轻轻地拨动或触碰,叶片就会自然散开。
压制比较紧的茶,解茶时需控制好角度与力度,尽量保持叶片的完整性,不要将茶叶拆得太碎。
过碎的茶不但容易堵塞壶口,还会因茶汁释放过快而影响冲泡时茶水滋味和浓度的稳定性。
② 自然摊置,通风透气去杂味。
解散的茶,仍可用原来的白棉纸松松包一下,自然摊放或装入无异味的牛皮纸盒中,常温放置于清洁、蔽荫、干燥无异味的地方即可。
醒茶时的环境很重要,尽量避免异味和水气,也不可受到日晒或长时间灯光照射,以免破坏茶叶品质。
③ 日常用醒茶罐存放。
经过通风透气后,可将茶叶收纳于透气性好、无杂味且干燥的醒茶容器中存放。
醒茶罐的材质,瓷器、陶器、铁器、竹器都可以,一般以陶罐和紫砂罐为佳。
紫砂具有良好的隔热、避光性能和一定的透气性能,可以调节、维持罐内温度、湿度的相对稳定。茶储存在这种环境中,可以令茶质和香气快速凝聚。
醒茶的时长:
因茶品不同而不一而论。
新茶、较干净的熟茶,两、三天,一周都可;而入仓时间长的茶,可以延长时间,以便充分散发仓味等杂味。
当然,醒茶也不能太过度,易导致茶味散失,茶气过淡。尤其在湿润的南方,醒茶时间过久甚至有可能导致茶叶霉变。
新手茶友可以先从一个短的时间(如5天到一周)开始尝试,时时品饮,找到较好的平衡点。
▲ 湿醒(冲泡时的唤醒)
湿醒,通常也被称为“洗茶”、“润茶”或“温润泡”。
在干醒的基础上,通过叶片与热水的接触,提高容器和茶叶自身的温度,帮助叶片舒展,使茶叶充分地苏醒过来,内含物质更和谐的溶出,使茶汤更好喝。
湿醒,详细可分两步:摇香和润茶。
① 摇香
先用沸水充分温热茶具,然后投入普洱茶(或老茶),摇茶器两至三次。摇香的过程既能激发茶的香气,还能去除老茶的仓味。
② 润茶
摇香后,再次注水,没过茶叶即可,稍停顿即倒出润茶水。
润茶的水温,根据干茶来决定。为了避免产生“熟汤味”,熟茶与老茶宜用90-95℃,生茶、新茶与嫩茶可适当再降低水温。
润茶浸泡的时间不能过长,如果时间过长,茶叶中浸出物释放过多,将会影响正式品饮的茶汤口感,所以要快速倒出润茶水。
在润茶时,可以观察润茶水的汤色,可以帮助判断正式泡茶时所需的水温与浸泡时间。
润茶的茶汤出尽后,可以让茶叶在冲泡器中略静置一分钟,再正式冲泡。
不同工艺、不同年份、不同形态的茶,醒茶方式也有不同,有的只需要湿醒,有些需要干醒和湿醒结合。
散茶形式的普洱茶、六堡茶等,只要存放合理,一般不需要干醒,直接进行冲泡时的湿醒即可;
新制茶,因为没有经过存储陈化,干醒的时间相对可以较短;
像小编一样着急试茶的情况下,可以在每次冲泡前,把撬散的茶块直接放入茶荷里,醒上一两天后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