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北方危局
东汉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北方的蓟州城中心街道,在人流最密集的地方,一个人被绑在了街道中央。正值盛夏,烈日当头,公孙瓒看着眼前的俘虏,得意的说:“听说你有天子的命,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让天上下雨吧!”
从白天一直到黄昏,这个人被暴晒了一整天。依然一滴雨也没有落下来。于是,他被公孙瓒砍掉了头颅。
这个人的名字叫刘虞,东汉东海恭王刘强的后人,根正苗红的汉朝皇室。
到底是什么仇,什么怨,让公孙瓒杀人诛心,将汉朝皇室尊严践踏如尘土。事情还得回到几年前。
东汉王朝,已经不是那个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盛世王朝。网络上所谓的即使东汉末年,北方少数民族也不敢南下的说法,只是选择性失明。
河北山西成了乌丸匈奴的乐土,太原城直接遭受匈奴荼毒,而河北的幽州,乌丸劫掠汉人超过十万户。面对北方少数民族不断的骚扰,公孙瓒却毫无办法。
拥有白马义从的公孙瓒,最初保持着旺盛的斗志。但很快,他发现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北方游牧民族越打越多,越打越强,逐渐的,青州,幽州,冀州,徐州,全部遭到游牧民族的骚扰,形势十分危急。
公孙瓒无能为力,但汉朝依然有能人。于是,刘虞出场了。
东汉皇族刘虞东汉最后的皇族
他是汉朝王公贵族的后裔,却不是王公贵族。他家道中落,但始终保持着一个贵族应有的骄傲。他的德行,感染了地方,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举孝廉,步入政坛。
刘虞的德行,让他成为解决北方复杂局势的良药。他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对症下药,用自己德行感化着这些桀骜不驯的对手。事实证明,公孙瓒通过武力没有做到的,刘虞通过德化,安定边关。
刘虞冷静的分析局势,他看到了一个关键点。看似汉朝的对手是乌丸人丘力居,但在丘力居的背后,一个汉人进入刘虞的视线中——汉人张纯。
堡垒永远都是从内部攻破的,丘力居之所以如此嚣张,背后是一个汉奸张纯在作祟。找到了关键点,刘虞出手了,他凭借自己在北方游牧民族中的地位,以及自己高尚的品德,终于让丘力居放下了武器。而他,只要一样东西,汉奸张纯的人头。
于是,公孙瓒做不到的事情,在刘虞手中,轻而易举完成,丘力居诚服,汉奸张纯的人头被送了回来,边关再次回归宁静。
刘虞的巨大功劳,让公孙瓒化身柠檬精,一股醋意让他寝食难安。一介武夫公孙瓒,太多崇尚暴力,根本不知道德化的威力,但效果却让公孙瓒十分不满。从此,刘虞和公孙瓒出现裂痕,史料记载了一句话:“与虞相近,稍相恨望。”
公孙瓒剧照仁人的悲剧结局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但在乱世,却并不符合所有人。刘虞有他的优点,同时,他也暴露出致命的弱点。
在某种程度上,刘虞和春秋时期的宋襄公,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也正是这样的相似之处,让刘虞,最终收获了悲剧的结局。
在公孙瓒被袁绍击败后,刘虞终于决定,向着这个老对手发起总攻。史料记载,老百姓纷纷拥戴刘虞,于是,公孙瓒退却了。
就在这个时候,历史发生了一次惊天的转折,彻底让局势发生逆转。
“虞兵无部伍,不习战,又爱民屋,敕令勿烧。故瓒得放火,因以精锐冲突。虞众大溃,奔居庸城。”
就这样,刘虞败了,败得一塌糊涂,最终被生擒,受尽羞辱悲惨死去。
这样的人值得嘲笑吗?史书中没有对刘虞有任何嘲笑,他不是宋襄公。而是汉朝最后得荣誉和尊严。
在英雄记中记载:刘虞被杀死的时候,孙瑾,张逸,张瓒等忠义之士,痛骂公孙瓒,然后和刘虞一同赴死。
而当公孙瓒控制河北,“杀害州府,衣冠善士殆尽”。
刘虞之死,无疑成为一个分水岭,从此暴力战胜了道德,野蛮荼毒了仁义,汉朝的尊严被践踏,人们开始崇尚用武力解决一切问题,当道德沦丧,汉朝失去了最后的荣耀。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刘虞是宋襄公吗?
刘虞的故事,让我不能嘲笑,也没有资格嘲笑。他不是宋襄公,我可以理解刘虞的做法。他真的不知兵吗?恐怕不是,没有人会天真的认为,刘虞仅仅凭借道德,就可以让丘力居放下武器,归附汉朝,他知兵,所以他才懂得,如何不战而屈人。
但他最终在最后一战,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只是因为,汉朝是刘虞的家,汉朝子民,也是刘虞的子民。
如果将刘虞比作地主,那么,公孙瓒就是给汉朝打工的佃户。所以,公孙瓒永远不会把汉朝当成自己的家,只当成发家致富的工具。于是,他可以领工资,当佃户,也可以抢汉朝的房子和子民,当一个山大王。他可以毁灭,但无需建设。只是满足自己贪欲而已。
刘虞却不能这么做。所以,他输了。也许,不是仁义道德输给了暴力,只是因为,刘虞想要通过自己努力守护自己的家,也是在守护自己的尊严和底线。所以,历史给予刘虞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而不是嘲讽和奚落。
三分天下形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