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司马懿为何要熬到七十才造反?不是不想早动手,而是水未到渠难成

2020-10-27新闻19

司马懿为何要熬到七十才造反?不是不想早动手,而是水未到渠难成

公元249年,魏帝曹芳率曹爽、曹羲兄弟及部分朝臣,去高平陵祭扫魏明帝曹叡,装病的司马懿利用洛阳空虚的时机,在司马师、蒋敬等的帮助下,立即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政变,一举铲除曹爽一党,从此大权独揽,为司马氏夺取曹魏天下奠定了基础。

司马懿在古稀之年发动高平陵政变

高平陵政变时,司马懿已经70高龄,两年后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司马懿为什么不早点发动政变,非要熬到70岁才行动呢?其实不是他不想早反,而是时机不成熟,只能熬,熬到水到渠成才好下手。

具体情况分析如下:一、天时未到,必须熬到曹魏气数尽了才能动手

所谓天时,不是虚幻的那些玄学,而是一种客观规律,或者说是时机。

任何一个王朝,刚建立时一般都会欣欣向荣,自然带有一种新气象。而这个新朝代一般建立在或长或短的战乱基础上的,新朝建立,疲于战争的民众都期盼与民休息,安居乐业。如果新王朝的统治者能够顺应这股民心,新朝就会呈现欣欣向荣的气象。

而到了王朝后期,君主往往骄奢淫逸,内政不修,税赋繁重,民生凋弊,政权岌岌可危,如果有贤明之臣匡扶矫政,王朝还能延续,如果没有社稷之臣力挽狂澜,那么这个王朝的气数也就将尽了。

汉朝经过刘邦梦幻开局、文景之治、武帝巅峰、汉宣中兴,国势日强。西汉后期虽然君主衰弱,还发生王莽篡汉,但国势未衰,气数未尽,所以光武能够重续汉祚,实现中兴。

东汉后期,君昏政腐,国家已经积弊丛生,没有能臣力挽狂澜,因此国势一直衰落下去,经过黄巾起义和董卓乱政,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汉朝名存实亡,气数也就尽了,刘备强续汉祚,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

曹魏政权是曹操奠基,早期司马懿无法撼动

同样的,曹魏政权的基础是曹操打下来的,曹操之所以不称帝,主要是当时忠汉的人还有不少,还会形成一定的势力,会给曹操来个倒春寒,所以曹操要把汉室的气运熬尽。由于曹操病逝,机会就留给曹丕了。

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后,就是曹魏政权的开国君主了。因为是禅让称帝,得位还算正。

并且曹丕称帝后,吸取曹操的一些教训,在政策上有很多调整:

首先,军事上对蜀吴均采取守势,暂时无战事,便于军队休整。

其次,经济上与民休息,使得曹魏统治区的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得到一定的恢复。曹丕称帝前或曹操生前最后一次大战就是关羽北伐,在襄樊围困曹仁,曹操派于禁、庞德、徐晃增援。因为孙权偷袭关羽,战事才结束。但引起关羽北伐的原因,却是曹魏占领的宛城一带,由于不满曹操的重赋而阴谋叛乱投降关羽,曹操派曹仁镇压,结果把宛城屠了。而这一事件反映了曹操时期,魏统区的民众负担太重。曹丕作为继承人,当然知道这一情况,因此,与民休息,便于生产力发展。

其三,用人方针上,改变曹操“唯才是举”的做法,而代之以“九品中正制”,迎合了儒家士族的利益,收获了大部分士心。

其四,外交上,曹丕积极与四周的少数民族协调关系。一些少数民族承认曹魏的正统性,与曹魏修好。

因为这些相对来说比较开明的政策,因此曹丕当政时,魏国也算是颇有朝气,再加上曹操还给曹丕留下了一帮打天下的人才班底,因此,曹魏政权很稳固,没到了气衰的时候。

曹芳年仅八岁就登基,给辅政的司马懿等来了机会

曹丕死后,曹叡即位,也就是魏明帝,魏明帝也算明君,加上还有曹真、曹休辅政,因此,国势未衰,司马懿也没有机会。

魏明帝驾崩后,曹爽和司马懿辅政曹芳,由于曹芳年少,曹爽又专权,排挤司马懿,最关键的是曹爽太差,相当于第二个何进,不是匡扶社稷之栋梁。君弱臣蠢,曹魏气数衰弱,司马懿才等到动手的机会。

这就是所谓的天时!二、人和未到,必须熬到忠于曹魏的老臣凋零差不多才好动手

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能取得三分天下有其三分之二的成就,与曹操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方略分不开的。

曹操在用人方面,打破了士族垄断人才进阶的桎梏,因此引得大量人才归附,呈现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局面。

不管是看三国志正史,还是看三国演义,或者看三国的电视剧,甚至玩三国游戏,曹操手下的人才最多,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人才厚度是蜀吴没法比的。像五子良将这样级别的,曹魏可以排出两三套出来。

像五子良将这样的人才班底,曹操手下可以排出两三套

这么多人才追随曹操,一是为了建功立业,利用乱世谋得出人头地。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改朝换代,这样自己的地位就会水涨船高。

由于这些人才长期追随曹操南征北战、东讨西杀,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积累了深厚的友谊和忠诚度,因此,他们和他们后代对曹魏的忠诚度是非常高的。

有这帮高忠诚度的老臣及其二代在维护曹魏统治,司马懿想下手,也难以撼动曹魏的根基。所以司马懿只能忍,只能在忍耐中等待,一直等到这帮曹魏的忠臣凋零差不多了才好动手。

曹魏的老臣们凋零以曹真和张郃的死为一个标志,这两位都死于公元231年,但那时魏明帝年富力强,即使老将凋零了,依然能够拔擢年轻才俊为己所用,并且对司马懿的驾驭也得心应手。

魏明帝驾崩前,对辅政大臣也是精心进行了挑选,从宗族中选择了曹真的儿子曹爽,从能臣中选择了司马懿,曹叡是希望通过两人的互相制衡确保过渡到曹芳成长成熟。

曹魏老臣凋零,曹叡让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也是让他们互相制衡

但是曹魏老臣的凋零,却给了原来被曹操打压的士族一个崛起的机会。九品中正制本来实行之初,是想兼顾士族与寒门的利益。但在实行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寒门”的格局。

士族本来对曹操打压他们颇有怨言,即使重新被启用,也对曹魏政权并不忠心,毕竟曹操是宦官之后,本来就让士族看不起。

司马懿本来也看不起曹操,因此,当曹操一开始请司马懿出山时,司马懿是拒绝的,并且还装病。后来是在曹操下达不出山就格杀的强制令后被迫出山的。

士族们在对曹魏离心离德的同时,也在寻找自己的代言人。司马懿在长期的煎熬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士族的代表取代曹魏符合士族们的阶级利益。

曹魏老臣的凋零和士族阶层的崛起,此消彼长后,忠于司马懿的士族阶层逐渐成为有话语权的一群人,而这个格局在魏明帝去世后逐步形成。

司马懿熬死了曹魏政权的三代掌门人之后,终于等到了有利于自己的人和局面。三、势力未到,必须等到自己的羽翼丰满才好动手

天时和人和都具备条件了,但如果自己没势力或者没能力,同样有可能功败垂成。司马懿熬和等,一来是没机会,二来是自己的势力没有达到举事的地步。

曹魏三代掌门人,其实对司马懿都有所提防的。

曹操对司马懿一直提防的,只用其策,不给实权

曹操虽然欣赏司马懿的才华,但也听闻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因此对司马懿处处提防,基本上曹操在世的时候,司马懿以出谋划策为主,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基本没有掌握什么实权。《晋书.宣帝纪》: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曹操还多次告诫曹丕,司马懿非久为人臣之人,让曹丕提防司马懿。由于司马懿做事谨慎,又得曹丕说好话,曹操的疑心才逐步打消。

曹丕当政时,司马懿逐步有了一些实权,先后担任尚书、督军、御史中丞、大将军等,那时候的曹丕有点像刘邦,喜欢自己带兵出征,司马懿就留守许昌,担任萧何、荀彧的角色。这一阶段由于曹魏的忠臣良将颇多,司马懿没有机会,只能继续伪装,继续熬。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司马懿虽然是顾命大臣,却被魏明帝放了外任,屯兵宛城,南防孙权,西监视孟达,并成功地挫败了孟达的反叛。

在诸葛亮三次北伐后,魏明帝决定主动出击,调司马懿和曹真、张郃共同领兵伐蜀,由于天气大雨,无功而返。

诸葛亮第四次、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成为抵抗的主要力量,熬死诸葛亮后,曹真、张郃先后凋零,司马懿成为曹魏的中流砥柱。青龙三年,司马懿升太尉,大权在握。在平定辽东后,食邑达到二个县。

曹芳即位后,司马懿羽翼渐丰,势已养成,造反水到渠成

曹叡死后,司马懿与曹爽辅政,才能与业绩力压曹爽,多次打退东吴的入侵,公元241年,食邑增到四县共万户,子弟十一人封为列侯,自己为太傅,长子司马师为中护军,军中、朝中都有一大帮追随者,这个时候的司马懿已经完全形成了自己的势力,所缺的就是时机而已。

曹爽排挤司马懿,司马懿装病骗过了曹爽,当曹芳和曹爽等曹氏子弟去高平陵扫墓时,司马懿抓住机会,一击而中,从此,历史的方向盘牢牢掌握在司马氏手里,一直到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综上分析,司马懿之所以在70岁时才发动政变,主要是之前时机不成熟,水未到、渠难成,不管是天时,还是人和,以及自己的势力,只是到了曹芳时代,才逐步条件具备,当合适的时机来临时,司马懿就如同蛰伏的眼镜蛇一样,突然暴起,一击而中。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以后,司马懿也就正式谢幕了。

#曹丕#孙权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