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个二宝妈,她为了孩子的学习操碎了心,愿意为孩子的学习付出巨额经费。
有一次我们聊天,她说最近她学到了一个学习风格理论。发现自己是听觉型的,她的大宝是视觉型,二宝是动觉型。
于是她放弃了阅读,专门听书。给大宝全天候各种绘本书籍,轮番轰炸,二宝就让她学习积木拼图。
看着她两个还未上幼儿园就被母亲早早定型的孩子,我心里总感觉怪怪的。
学习风格理论由于简明易懂,受到许多人的欢迎。尤其是管理培训以及职业专业领域,包括军队飞行员、医疗工作者以及其他职业的培训中,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
人们希望通过设计符合学员学习风格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效果最大化。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套理论真的有效吗?
2004年,英国学习与技能研究中心曾做过一次调查,他们选出了现有的70多种不同学习风格理论,把它们和市面上的评估工具做比较。
作者称,这些工具已经形成了一种生意,它们的推广者在利益驱使下,所依据的理论是混乱且矛盾的。而且由于评估结果通常会把人分门别类,打上标签,这一做法的后果也令人担忧。
有一个学生在一次讨论会上接受了评估,他拿到结果后表示:“我了解到自己是一个听觉与运动感觉较差的学习者。既然如此,无论是阅读书籍,还是听人说话超过数分钟,对于我来说都是浪费时间。”
假如这套理论真的有用,那么这个孩子就会理直气壮地排斥听觉动觉方面的学习。但是如果没用呢?他不久因此被误导,失去了原本具备的潜力吗?
2008年,认知心理学家哈罗德·帕什勒、马克·麦克丹尼尔、道格·罗勒和鲍勃·比约克受命进行一项调查,想看看教育模式和特定的风格相匹配时,是否能让人学的更好。
然而,经过对比实验发现,学习风格匹配并不能产生更好的结果。反倒是授课方式与科目性质相符更有用,比如几何与地理要用视觉授课,诗歌则要靠语言知道。
当授课风格与内容性质相符时,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得更好,与他们偏好哪种授课方式毫不相干。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一段啼笑皆非的经历。
读小学的时候,班上流行星座性格。有几个女生特别喜欢聚在一起讨论。有一次我被问道生日,我说是5月21号,对方当即说,你是花心大萝卜双子座,爱喜新厌旧。
当时我还挺气,我一个顶天立地绝世好男人,怎么就被贴上了花心的标签。那段时间,她们看我的眼神都带着嫌弃。
后来,我发现原来星座是要看阳历,于是我告诉她们,我阳历是6月29号。于是,在班级中,我又变成了忠实、友善,富有爱心的好男人。这种贴标签的行为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所以父母或者老师,不要轻易给孩子或学生贴上标签,淘气的孩子会变得沉稳,愚笨的学生会变得聪慧。片面的标签将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潜力。
教育的意义不是让一个人出类拔萃,而是让他知道自己有无限可能,并为之付出努力。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知行合一才是个人提升王道。所以我每篇文章的末尾都会写下自己的实践计划,各位不妨也规划一番。
以下是我的实践计划:
在一周内,找个机会跟这位朋友分享我所了解的内容。但是要注意措辞,不能一上来就抱着否定的态度去聊天,容易引起对方的抗拒。而是要以探讨交流的方式,因为我不是专家,也是看的别人的实验结果。
大家是否曾经有被人贴过什么标签呢?你当时是怎样的感受?这段经历对你又有什么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