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从生活水平来看,古代中国是否一直领先于西方?

2020-10-27新闻7

受民族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认为古代中国是一直遥遥领先于西方的,这种领先一直持续到工业革命结束(19世纪初),西方才逐渐超过了中国。

但事实正如大多数人所想的那样吗?

其实,单从生活水平来看,自从西方进入中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人的生活水平就已经开始逐渐超过中国了。到1300年,元朝建立后不久,由于其统治过于暴虐,导致民不聊生,百姓难以进行有效地生产劳作,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就已经落后于意大利地区了。

到1400年,明朝建立后不久,这时候的西方已经开始了向全世界探索,随即开辟了新航路以及发生了商业革命,西方经济发展迅速,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已经被英国所超越。到1750年,此时的中国正沉浸在所谓的“乾隆盛世”之中,但西欧却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社会生活水平全方位上升,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已经从整体上远远落后于西欧了。

据历史学家张宏杰先生在《饥饿的盛世》一书中描述: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农场的一个普通劳工的一日三餐是这样的,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午饭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等;晚饭则是面包和奶酪。而且在星期天,人们还可以吃上咸猪肉。

而同时期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则是这样的:18世纪末期,英国派出的访华使团到达北京大沽口,船舶在大沽口停靠期间,前来迎接的中国官员给使团送来了大量的食物礼品,其数量之多令英国人感到极为惊讶。

但是,当运送食物的船只载着中国官员走后,发生了一个令英国人意想不到的场景:由于中国政府送来的食物过多,并且“有些猪和家禽在路上已经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便把这些死猪死鸡从他们的船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的跳下海,去捞这些被英国人扔了的弃物。从这一情景中我们可以得出,那时候的中国老百姓事实上是处于饥饿状态的,不然也不会争先恐后地去抢英国人扔掉的食物。

不久,英国使团在前往北京的过程中,一路所见到的景象更令他们吃惊,他们发现,大多数中国人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他们乐于以任何食物为食。由此,英国人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外表繁荣富庶的帝国内部则是难以想象的贫穷。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堂堂的京畿之地都如此贫穷,其他的地方就不用说了。

英国人之所以对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感到震惊,主要是因为那时中英两国的人均gdp已经有了巨大的差距。在北宋之前,中国要比英国富裕得多,但在北宋之后,英国的人均gdp开始不断增长,而中国的人均gdp却不升反降,特别是进入清代以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中国的人均gdp每年都在衰退。1600年,中国人的人均gdp约4.5两,但到了1840年,已经下降到了3.4两左右。

随着人均gdp的下降,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下降。1300年之后,虽然欧洲部分地区已经领先于中国了,但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生活水平差距还不算太大,当时欧洲人的生活条件虽然比中国老百姓的要好,但他们的食物中肉食所占的比重不是太高,一大块面包加一碗浓汤就足以让辛苦了一天的农夫心满意足。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发展始终在原地踏步,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而西方地区的经济却发生了质变,经济越来越发达,欧洲人与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已经越拉越大。当我们还靠着红薯、玉米度日的时候,人家已经能喝上啤酒、吃上猪肉了。

16世纪时,此时的中国是明帝国统治的时代,这时的中国和西欧相比,以粮食总产值为例,英国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每年生产的粮食是5007公斤,而明代农业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一个普通农民一年生产的粮食才2173公斤。也就是说,中国最富有地区的农户每年的粮食产量还不到英国的一半。

据清华大学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团队指出:14世纪和15世纪,也就是中国的明朝时期,英国普通农民主食中小麦比例增加,逐渐取代大米和燕麦;农民已经可以定期地喝到啤酒,酒的消费开始成为农民饮食的一部分,许多村庄出现了永久性的啤酒馆。肉食也逐渐增多,还带动了乡村屠户的生意发展。

这是工业革命早期的情况,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英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又进一步提高。中等家庭的消费每天还要加上一些脱脂牛奶和淡啤酒。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一些家庭每周还会多出糖和黄油各半磅。

而在同时期的中国,大多数农民依旧是依靠红薯、玉米度日,粗茶淡饭,勉强能维持温饱,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要挖一些野菜才能度日。

所以,历史上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并不是一直领先于西方的。虽然我们有着几千年的文明,但在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王朝的交替,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在意的只是如何有效地进行统治,加强皇权。因为封建皇权本身所具有的自私性,统治者并没有想着去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或者促使社会发生强有力的变革,他们所在意的只是自己的皇位是否稳固。

在最有可能发生变革的清乾隆时期,也因为乾隆皇帝的盲目自大、故步自封,断送了世界留给中国的最后一个机会。在马戛尔尼访华期间,纵观当时的世界大势,从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前半期,是东南亚海上力量的空白期,这是上天留给中国最后的几十年时间。如果乾隆在这时敏锐地认识到当时的世界大势,察觉到迫在眉睫的威胁,积极与外国通商贸易,经略海上,就有可能获得西方最新的军事以及科技成果,努力追赶世界水平,从而使自己的国家变得富强起来。

但是,这种情况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封建王朝的保守性与排他性决定了这种可能性极其微小。

#乾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