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好!古代"打工人"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近期打工人一梗爆火网络。自嘲式的调侃,说尽了现代社畜的心酸,又令人忍俊不禁。其实,打工人不分古今,从上下班到节假日,古代"打工人"的生活同样不容易。
"打工人"爆火网络后,网友们的"打工人"语录也纷至沓来。图源@网络点卯时分天未亮
古时关于上班的记载,最早可见于《诗经·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既明矣,朝既昌矣"。意思为鸡鸣天亮时,官员已到位,朝廷喧哗。
鸡鸣之时一般为五点,据此可推测,古代上班族大多五点起床,5点到7点是单位签到时间。五至七时,以地支顺序则为卯时,结合上朝需清点官员人数这一点,古代上班也因此称作"点卯"。
相对于朝官个人预判时间的随机,唐代则更有仪式感一些。唐代的"官街鼓",为上朝而设,于凌晨五更二点敲起,以启坊门。"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官员们随鼓而动,启门而进的热闹场景跃于纸上。
此时间段上班的传统各朝沿袭,相差无几。至清朝,上班时间则往前拨了一些——五更上朝,即5点就要签到。如此之早,路远的大臣们则需三四点赶赴皇宫。不过,上班既早下班也早,清朝夏时4点即可下班,冬时则下午3点下班。
宋代上班全称为"上朝班"。"上班"一开始指公务人员出退勤,后来广泛用于国家机关及公司职员。图源@网络。无故缺勤入法规
朝廷堂会,不可懈怠。为了朝会的到场率,历朝还制定了相应的惩罚。
《唐朝疏议》中特设"官人无故不上班"的法令:缺勤一天处笞二十小板,每再满三天加一等,满二十五天处杖打一百大板,满三十五天判处徒刑一年。另外附加"夺俸"(扣钱)的举措。缺勤竟入法,百官当然不敢疏忽。在以"严刑峻法"著称的明朝,就曾有官员为赶路上班,结果不幸跌入水中溺亡的案例。
同为公务员的白居易所写的一首诗或许能道出"打工人"赶路的心酸:
"筋力年年减,风光日日新。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何处台无月,谁家池不春。莫言无胜地,自是少闲人。坐厌推囚案,行嫌引马尘。几时辞府印,却作自由身?"
路远晚归,起早赶朝,虽苦不堪言,但也不敢懈怠。毕竟,现代上班迟到缺勤是丢钱,古时迟到缺勤却可能送命。
摄影@轻语影记例假年假也不少
起早赶朝,打卡严抓,也实在让古代的"打工人"喘不过气,幸得还有例假和节假日让紧张的生活节奏松弛一些。
古代的休假制度可追溯到秦汉,《汉律》中有"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
"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是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的习惯,其时间间隔与官府的假期尚有吻合,因此休假之日也成为"休沐"。隋唐时期则改休假制度,由坐五休一改为坐十休一,称为"旬假"或"旬休"。
看起来仿佛是古代版的"996",这不正是单休?实际上,古代除例行假期外,法定假期可不少。唐代就有53个左右的节假日,宋代则有54个。另外还可申请探亲假、儿女婚娶假。如果父母去世,则有"丁忧"假——文官放假三年,武官放假一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