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田宏):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美好的城市生活离不开供水、燃气、排水、热力等各类管线的健康运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已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马路“拉链”、城市“看海”、“喷泉”水管,在各地屡有发生。
如何对城市生命线工程实时感知、动态监测、早期预警和高效应对,是目前城市管网发展的重点。10月25日,记者随“2020·指尖城市”媒体采访团走入安徽合肥,聚焦当地如何守好城市“生命线”,通过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让城市运行更智慧、更安全。
动态监测早预警
“嘀嘀嘀……”,今年6月1日,监测设备持续发出报警,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监测值守发现迎淮路多处报警,经分析基本确定附近供水管道存在泄漏问题,并立即将警情推送至合肥供水集团有限公司。
接到监测中心推送警情后,供水集团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复核,最终在距离监测设备以东方向63米处发现一处铸铁管道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管道接口处破损。抢险工作在晚高峰前完工,确保了居民用水安全。
这是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打造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的一次实际应用。
合肥在全国率先成立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为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提供全面感知、实时监测、预警报警、辅助决策等功能,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为实现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提供了支撑。据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研究员介绍,监测已覆盖合肥市51座桥梁、739公里供水管网等,监测里程超2200公里。
今年汛情期间,监测中心7×24小时实时监测,加强对监测范围内城市生命线工程的监测值守、隐患预警、数据分析等工作力度,对超桥墩冲刷警戒线的桥梁进行检测分析等辅助巡检工作提供建议与支撑,避免因强降雨天气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
科技让城市更安全
清华合肥院正在建设巨灾科学中心这一重大科技设施,面向国家安全重大需求,围绕灾害环境下的社会系统安全科学前沿和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以灾害环境模拟与监测、致灾机理研究与预警、灾害大数据分析及技术支撑能力建设为重点,建设国际领先的公共安全科研设施。
巨灾科学中心一期已建成多灾害环境耦合实验平台、城市生命线安全智能化研究实验平台、人员安全与行为实验平台、水环境实验平台、公共安全大数据中心等。
“在城市管网通道中,管道漏失智能检测球可以从管道的一端投放,利用管道水压使其随着水流在管道中自然滚动,在此过程中,就可以诊断出管道微小的漏点,定位精度可达2米以内。”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研究员汪振强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管道漏失智能检测球的工作原理。“最大的优势,可以在不影响正常供水的情况下进行检测,即时给出分析结果,标定泄漏点,也避免了使用传统的‘马路’拉链式检测泄漏点方法。”
管道漏失智能检测球就是水环境实验平台研发的项目之一,据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研究员汪振强介绍,长输地埋式供水管网漏失检测球,打破国际垄断“卡脖子”技术,已在新加坡,合肥、温州等国家和城市应用。它还可实现对饮用水安全、污染源监管、水污染事故应急等水污染早期预警和水污染排放源识别。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