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他们的老年生活有点“潮”

2020-10-26新闻22

原标题:他们的老年生活有点“潮”

冬泳、学钢琴、参加合唱团、玩摄影、做视频……把晚年变“玩年”,他们的老年生活有点“潮”。新华网 彭博/摄 陈雨/文

今年64岁的杨松灵,退休已经5年了。“刚退休的时候,我很彷徨,觉得这个社会突然就不属于我了。”杨松灵说,那会儿,像绝大多数人一样,他的整个世界就只有一张摇椅、一杯茶。但不甘于平淡、不服老的心,让他很快跳出了熟悉的生活圈,带着旁人不理解的目光,开始了挑战。新华网 彭博/摄 陈雨/文

因为热爱作词、作曲,他和老伴商量发动社区里的其他老年人一起组织了艺术团。为了让大家对艺术团有归属感,杨松灵经常带着大家一起排练,并找机会让队员们走上舞台。

经过4年多的发展,艺术团人气越来越旺,目前已有六十多名队员。根据老人的兴趣爱好,艺术团还设有合唱队、舞蹈队、秧歌队、主持人等等。如今,他们经常活跃在重庆市渝中区大坪、石油路等街道的各个社区,为居民们免费演出、送去欢乐。“别看我们是一群平均年龄65岁的老人,但是我们一样可以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还可以带动更多人一起‘嗨’。”

“今年三、四月份的时候,考虑到很多人不方便出门,我们还发动了艺术团的成员组织社区的老年人上网课,教大家学习普通话、声乐、乐器等等,那段时间,经常每天都有两万多人次上课。”杨松灵说。

“退休这五年多,我基本每天都让自己走出去、忙起来,认识了很多朋友,也体验了老年生活的新玩法,还有很多同龄人不期而至的善意,这些都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杨松灵说,如今的他少了惧怕艰难险阻的胆怯,多了一份坚毅和乐观,也将继续坚持,希望帮助更多老年人过上不一样的生活。

今年63岁的郭启贤,退休已经10来年了。“年轻时,怎么学游泳都学不会,觉得这辈子都和游泳无缘了。退休那会儿,看着周围的姐妹们去游泳,一个个都把身材保持得比较好,我很羡慕,下定决心也要学。”郭启贤说。

自由泳、蝶泳、蛙泳……如今,郭启贤每天都要花上3个小时,和姐妹们一起游泳。“大家互相鼓励,互相监督,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不管春夏秋天,这十年,我每天都在坚持,游泳让我的感冒少了,颈椎病和肩周炎也得到了很大缓解,心情也愉悦了许多。”郭启贤说。

因为坚持锻炼,衰老和无力在郭启贤身上基本没有踪迹。今年8月份,她为自己添置了一架钢琴,开始从头学琴。“退休了,终于有时间追求年轻时没有实现的梦想了。”郭启贤说,她觉得老年生活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老了并不一定非得依赖儿女,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最美不过夕阳红!”

今年77岁的杨国普,退休已经16年了。“刚退休的时候,突然闲下来,我觉得很不适应,每天都靠散步、看书打发时间。”杨国普说。

为了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杨国普加入了老年大学。持笔、点墨、书写……每周,杨国普都要和自己的“银发同学”一起,学习书法和国画。按时上课,以字、画会友,杨国普和同学们的生活其乐融融。“我现在的书法和国画作品已经不下百幅了,希望到我八十岁的时候,能出一部自己的作品集。”说起自己的学习成果,杨国普的语气中透着满满的骄傲。

为了记录下自己的新生活,杨国普不仅玩起了相机,还通过自学掌握了PS和视频剪辑。如今,即使满脸皱纹,一头白发,杨国普却精神矍铄。“年龄不应该是借口,老年人的生活也可以充满欢乐和未知。”杨国普说。

衰老不是因为胶原蛋白的流逝,而是从厌倦生活开始的。请相信,只要不断学习,给自己的生活注入“活水”,晚年生活也能过得如诗一般美好,活出精彩的模样。

孤独、冷清……人们常常这样形容“空巢”老人的生活。但是,只要你热爱生活,生活就会回报给你快乐。呼和浩特一对多才多艺、乐观积极的“空巢”夫妇,将“空巢”生活过成了花样年华。68岁的唐艺和61岁的巴拉吉尼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居住,女儿一家定居浙江,儿子在千里之外的呼伦贝尔,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屈指可数。新华网 李倩摄

退休前,巴拉吉尼玛是一名幼儿教师。常年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她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她认为年龄不是束缚,老年人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每天出门前,她都会简单化妆,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新的一天。新华网 李倩摄

健身、练功、看书是老两口每天雷打不动的必修课。每天早晨7点30分,老两口准时出门到公园锻炼身体。唐艺说,老人保持健康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孩子们。因为坚持,老两口的体态显得很年轻,唐艺现在一次可以做20多个引体向上。在户外锻炼之余,巴拉吉尼玛常常在家中跟着视频做瑜伽。新华网 李倩摄

锻炼完身体,老两口分别在各自的“练功房”练习。唐艺退休前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任教,在笛子演奏方面颇有造诣。因为热爱,他自学了多种乐器以及编曲,用3年时间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首曲子。现在,每每翻看自己的一首首作品,颇有成就感。新华网 李倩摄

巴拉吉尼玛和丈夫一样,在早年自学基础上,又精进了声乐、钢琴技艺。新华网 李倩摄

“妇”唱“夫”随,琴瑟和鸣。唐艺和巴拉吉尼玛一起演奏唐艺的第一首编曲作品——《骏马的故乡》。新华网 李倩摄

老两口在社区老年大学组建了合唱团和乐器表演队,每逢周一和周四,就去为零基础的老人们教学。新华网 李倩摄

唐艺为乐器表演队起名“哈布林爱斯泰”,汉语意为“春韵”。他说,老年人也能演奏出美好的、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的韵律。新华网 李倩摄

“我们虽然每天在外面忙来忙去,但家务活一点儿没耽误”。唐艺说,他们家干净整洁,井井有条,家务活儿都是由夫妻二人共同完成。新华网 李倩摄

除了每年常规的旅行计划之外,唐艺和巴拉吉尼玛还计划着要尽快完成《骏马的故乡》的录制。巴拉吉尼玛笑着说:“如果家人团圆的时候我们共同完成,就更好了。”新华网 李倩摄

“大家看我的运笔,这个地方得一点一点地涂……”10月21日,在沈阳市铁西区一间不大的房间内,蒋永华正在向学员直播讲解炭精画绘画技巧。图为蒋永华在自己家中直播炭精画绘画技巧。新华网 夏铭阳摄

蒋永华今年64岁,是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炭精绘画技艺”传承人。炭精画作为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具有“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大特点。而这门精巧的绘画技艺在蒋家已传承了三代。

蒋永华自幼跟奶奶学习炭精画,起初他对这门技艺并不感兴趣,甚至有些排斥。“炭精画以炭精粉为主要材料,用棉球,特质的毛笔等工具作画。炭精画作画后往往会很脏,有一次我画完画去亲戚家,长辈们都问我是不是去挖煤了,脸怎么这么黑。”蒋永华说。图为每次画完炭精画,蒋永华的手上就经常布满了难以清除的碳颜料。新华网 夏铭阳摄

上小学时,蒋永华在学校办了一场画展,好评如潮,正是这次画展让蒋永华一改对炭精画“脏、费时间、不好掌握”的印象。后来,蒋永华又辗转各地学习绘画技艺,学成归来的他决定将炭精画这门传统绘画技艺传播下去。

2014年以来,蒋永华一直在社区、学校等地义务教授制作炭精画。今年疫情期间,由于不能出门,蒋永华就开始琢磨,怎么通过手机直播,将自己的绘画过程展示给学员们看。

通过接触网络直播,蒋永华发现将自己的作品放到网上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炭精画,蒋永华在直播平台上建了账号,将自己的作品都“搬”到了网上。随着作品越发越多,收获的点赞数也越来越多,还有许多人专门向蒋永华求教,表示想学习炭精画。

疫情期间,蒋永华在家创作了多幅武汉的医务人员的战疫画像。“就是想表达对医护工作者的敬意,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把画像送到他们的手中。”蒋永华说。

来源:新华网

#退休#书法#新冠肺炎_社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