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王者无外:论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

2020-10-26新闻12

导语

唐朝贞观年间大乱初定,百业待兴,国家需要休养生息。唐太宗李世民省身克己,励精图治,广纳天下贤良之才,朝廷上下合力共为,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其为君之道至今仍为世人称道。

让世人称道的“贞观之治”,这样昌盛局面和统治者者的思想,为人处世的之道是密不可分的。

自正其身,严以律己

唐太宗秉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精神,崇尚黄老之道,内以修身,外以治天下。他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所谓“正其身”,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克制自己欲望,并进行自我激励。

唐太宗认为国家祸患的来源正是国君的贪欲,所以他提倡节约,反对奢侈,避免由于自己的贪欲而产生的灾祸,希望能够做到无为而治。

唐太宗说:“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唐太宗十分关心百姓疾苦,他自正其身,严以律己,正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快速发展生产,逐渐变得强盛。国家强大了,自然又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因果相连的循环。唐太宗身为一代帝王,能够如此深谋远虑,居安思危,彰显了他高超的领导智慧。

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独木不成林,量小难为君。一个人的心胸、气量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空间;有多大的胸怀,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唐太宗作为一国之君,始终保持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思想自觉,近君子而远小人。他曾问魏征明君和昏君分别是什么样的人,魏征认为贤明的国君会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昏庸的国君则偏听偏信。

唐朝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以魏征最为著名。唐太宗和魏征虽有君臣之别,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相辅相成的。

魏征之所以能够直言进谏,以至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生共进谏两百多次,正是由于唐太宗对魏征的谏言能够听而行之。

魏征的直言进谏,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也为朝中其他官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唐太宗在魏征离世后悲痛地感叹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不分亲疏,用人所长

墨子说,“入国不存其士,亡国也。”选贤任能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唐太宗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

正是由于唐太宗对人才的作用有着如此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不仅要求朝廷大臣“大开耳目,求访贤哲”,而且自己也处处留心,多方搜求,一旦发现,便破格任用。

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主要谋土,曾多次劝说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他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当时,很多人猜想魏征必死无疑。

当唐太宗追问他为什么离间他们兄弟时,魏征毫无惧色地说:人各有其主,可惜李建成不听我的劝告,否则不会有今日之祸。唐太宗见魏征刚正不阿,有胆有识,便摒弃前嫌,以礼相待,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以后又升任秘书监、侍中等要职,直接参与朝政。

魏征任职期间,为了唐朝大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经常与太宗据理力争,直言进谏,对促成贞观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除魏征外,原李建成集团的知名人物王珪等,也都分别得到重用,充分表现出唐太宗不记私仇、豁达大度、善用人杰的政治家风度。

结语

“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并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唐太宗的处世之道深得明心,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其为君之道至今仍为世人称道。

#隋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