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戴宗升,1958年出生,地地道道的崂山人,1976年入伍,1979年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40多年过去,岁月的长河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有些难忘的经历让他仍然印象深刻。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大麦岛社区老兵戴宗升,听他讲述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岁月。
一心入伍:背起行囊,少年远赴他乡
1976年冬,18岁的戴宗升应征入伍。回忆起当初当兵的原由,他说:“父亲家族的人都有当兵史,受他们的影响,我从小就想当兵。”体检合格后,戴宗升与同期入伍的新兵坐车一路南下,六天六夜后到达云南省昆明市,被分配到位于永平县的昆明军区某步兵团。
那时的戴宗升身材比较瘦小,领导把他安排在了通信连,先是在总机班做话务员,后任架线班副班长。由于工作认真、扎实,1978年8月,戴宗升光荣入党,连里110多人,只有20个入党名额,他在同期新兵中属于最早入党的。
时间到了1979年初。戴宗升说:“那时边境形式已经很紧张了。作为通信兵,我们是最早接收到要开始打仗信息的。”接到通知后,部队迅速进入一级备战状态,战前动员、开誓师大会、检查通信装备。2月17日凌晨,中越两国延绵500公里的边界线上,万炮齐发,在烽火连天硝烟弥漫中,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
孤胆英雄:面对炮火,他奋不顾身
在战场上,架线班的任务主要就是架线,保持指挥所与前线连、营之间电话畅通。“当时我们的通信设备比较落后,无线电干扰非常厉害。”戴宗升回忆说。
谈起那场战争,就不得不提让他最难忘的攻打1108高地那一仗。“当时原先架好的线被炮弹炸毁,我们必须重新架线保障前方阵地与后方指挥所的联系。但那里地形复杂,来不及做现场勘查,所以领导决定只能派一人前往。我是副班长,这种情况必须冲锋在前,于是主动请缨。”戴宗升说,出发的时候其实心里也很害怕,一是担心不能完成任务,二是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来。
背上各种架线设备,半夜11点,在夜色的掩护下,他独自出发了。山路陡峭,戴宗升一路摸索前行,到达指定地点后,在零部件缺失的情况下,他用双手充当电阻器,强忍住电流通过身体的刺痛感,成功实现了前方阵地与后方指挥所的顺利通话。
戴宗升受伤的位置
返回途中,敌人发现了戴宗升的踪迹,多发炮弹向他袭来。山上林子虽然很密,但隐身很难,戴宗升只能不停地往前跑。突然脚下一软,他掉进了一个被树叶填埋的陷阱,锋利的竹签直直插入他的右腿,顿时鲜血直涌。
忍着剧烈的疼痛,他咬牙拔出竹签,简单包扎后,爬出陷阱继续艰难撤退,“那个时候我就一个信念,我要回去。”说到这里,戴宗升指了指腿上因受伤而凸起的骨头,“现在只要一变天,这里就开始疼,比天气预报还准。”他笑着说。
1979年3月,戴宗升所在部队圆满完成任务凯旋归来,他所带领的架线班因为表现出色荣立集体一等功,受到中央军委慰问团的接见,他自己也获得个人三等功。
1981年,戴宗升退役回到了家乡,由于当兵时表现优秀,又有扎实过硬的专业技术,他被分配到了崂山邮电局架线班,后调回村委工作,直至退休。
无偿献血:挽起袖子,“熊猫侠”坚持20余年
戴宗升是RH阴性血,也被称为“熊猫血”。1997年,他第一次了解到献血,“我觉得能够挽救别人的生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而且一次400毫升的献血量对身体也不会产生影响,于是我就参加了。”戴宗升说。当时医生说他的血型比例稀有,要把个人信息录入到信息库,保证随时可以献血。
从那以后,戴宗升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之前是特别喜欢喝酒的人,后来为了让自己的血液质量优质,能够及时提供应急血液,我除了有特殊的应酬需要喝酒外,平时基本不喝酒。”他说。
每年的2月17日,青岛地区部分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都要举行一次聚会。2016年,前往聚会途中,戴宗升在出租车上听到广播说一小男孩病危,急需用血,他丝毫不犹豫,立即让出租车调转方向赶往中心血站献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戴宗升说:“有一次晚上11点多了,医院打来电话说有个病人跟我血型一样,现在急需用血。当时我二话没说,赶紧起床打车去了医院,后来那病人家属非要给我6000块钱感谢我,我跟他说我是无偿献血,这钱决不能要。
从第一次献血至今,戴宗升总共献血19次,献血小板多次,累计献血12200毫升,2009年戴宗升获得青岛市无偿献血奉献奖,之后多次获得全国授予的多个奖项。他说:“只要我的身体状况允许,医生允许,我会一直坚持献血。”
退休后的戴宗升一直保持着自己勇于担当的军人本色。今年年初,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戴宗升提前用手机给社区领导发送了请战报告,主动要求参与社区防疫工作。6个多月过去了,戴宗升一直坚守在小区门口,守护着他的防疫岗位,没有丝毫懈怠。他说:“我是党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在困难时期逆行而上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