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退一步并不是海阔天空你如果是一国之君,会如何选择?

2020-10-26新闻15

战国时期,因韩国之地上党郡投靠赵国,引起秦王极为不满。公元前261年,秦再次派兵攻打韩国,同时,秦将军王龁领兵开始向赵国军队进攻。在面对强大的秦国面前,本就理亏的赵国到底是选择投降依靠还是誓死对抗?

宿将败退

由于王龁的进攻猛烈,而赵王派出宿将廉颇御敌。廉颇虽然能力不俗,但他仍然不是王龁对手。公元前260年,秦国军队不断进攻赵国,致使廉颇所率领的赵军损失6名都尉,被夺去数座城池。为了保存实力,廉颇只能命令所领之军沿河筑起坚固壁垒,只守不攻。赵王见己方接连败退,十分恼怒,几次派传令使斥责廉颇。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赵国几次失利究其原因还是秦国兵强将勇。王龁虽然用兵不如白起精湛,但其效力三代秦王,领兵打仗也有过人之处。几年间,秦国士兵一直处在东讨西伐的过程中,虽然疲惫但是战斗经验极其丰富,再加上秦国独有的军公爵制度,士兵杀敌格外奋力。而赵国军队则更擅长防守,之前几次防守打的都非常漂亮,但如果主动进攻,明显有所逊色。

赵国议和

因为廉颇的几次失利,赵王已经如坐针毡,急忙与各个大臣商议对策。主和派的大臣叫楼昌,他认为现在应该主动找秦议和,以换取秦国的饶恕。而大臣虞卿则认为,因上党之争秦国已经怨恨赵国,况且秦国多年来攻打六国的决心从未动摇,现在去议和不会有作用。还不如尽快联系楚魏两国,联合抗秦。赵王最后选择了派使者去秦国议和,虞卿力劝,仍然没有成功。

《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楼昌曰:“无益也,不如发重使为媾。”虞卿曰:“昌言媾者,以为不媾军必破也。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论秦也,欲破赵之军乎,不邪?”王曰:“秦不遗馀力矣,必且欲破赵军。”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

当时形势其实已经非常明朗,但赵王一意孤行。秦国攻打赵国是路人皆知的事,不论怎么议和,最多只能拖延一点时间而已。六国各自都有私心,他们害怕被秦国吞并又不得不防着其他国家背乘机吞并。如果自己损失过多,不但无法抵御秦国的进攻,很有可能在战争间隙就被其他诸侯国瓜分。这种心理不断助长了秦国的战争野心,每个人都想把对方推向秦国的前线,但是自保的结果最终只是自身不保而已。

坐享其成

秦相范雎对于赵国的议和态度是非常乐意见到的,他热情接待使者郑朱,向全天下显示秦、赵和睦,形成同盟的假象。但实际上,赵国的使者很难见到范雎,别提商讨和谈停战的事了。甚至最后长平之战赵国打败,元气大伤,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记了一笔:为天下笑。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

细细看来,秦国是乐享其成的看着赵国罢兵议和的:

首先前方千里之外的秦军虽然表面与赵军对峙,但粮草和兵员已经十分不足。古代战争十分依靠粮草辎重,数十万士兵每月耗费的粮食就是天文数字。但秦国远征,运输线极长,国内收集来的粮食、兵员要经过十几天才能运达前线。赵国军队因为在己方作战,粮草、士兵补充十分便捷。利用这次议和的短暂时期,秦国秘密运送大量粮草和士兵补充前线,这缓解了远征作战的困难。这次短暂的议和,间接的增强了秦国的战争准备,为紧接着的长平之战胜利打下了基础。

再者,秦国宣扬秦赵两家已经议和,这让魏、韩、楚不得不生出疑心,如果秦国再次进攻赵国,其他诸侯国定不会再派兵支援,他们猜测会落入两国的包围之中。赵国的形势急转归根结底于赵王的昏庸:先是禁不住诱惑接受了白送的17座城池,引来秦国刀剑相向。这次又主动议和缓解对方补给压力,孤立自己于其他诸侯之外。经过此事,诸国角逐,赵国已走向颓势。

面对强敌压境,赵王终究选择了议和退让,但退一步并不是海阔天空。秦国这个有野心的国度,他从未放弃吞并六国的目标,这个目标让他不断的奋勇向前,也标志着他从来不会轻易妥协。正是这种思想,不论赵国如何退让,不论六国如何示好,秦国都不会动摇他们进攻的目标,这就是六国败,而秦国一统的真正原因。

如果你是赵国国君,你会如何选择呢?

#先秦时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