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左右的孩子,好像突然变了个人:开始顶嘴、和爸妈对着干、没有来由地生气大哭。
本以为孩子慢慢长大,爸妈应该更轻松了,没想到这个阶段的孩子,说不得宠不得,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闹……
原来那个“乖”小孩,跑到哪去了?
作为有10多年教学经验的蒙氏老师,和很多家长一样,我也领略过“terrible2”的强大威力。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可怕的两岁”。
总是说“不”
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感知运动阶段(0~2岁),孩子只能通过感官个知觉动作感知世界、适应外部环境。
婴儿能做的事情很有限,仅限于吸吮手指、用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等。
从4个月开始,宝宝开始用手触摸、摆弄周围的物体;到了10个月左右,宝宝们就开始尝试走路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是那个只能依靠大人摆弄玩具的小娃娃。
他们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对世界的认识在逐步加深,对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一岁之前,宝宝对自我认知并不清晰,他们无法将自己和母亲的角色进行分离,会觉得所有人都和他一样。
比如他想玩玩具,他就会觉得所有人都想玩玩具。
但在一岁左右,孩子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区分“自我”和“外在”。
他们会用各种方式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区别,经常通过说“不”展示自我的独立。
“无理取闹”
“小孩子长到和桌子一样高的时候,麻烦就开始了。”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何总是这么“熊”?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这其实是孩子成长的表现。
身体跟不上心智发展
两岁左右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心智随之快速发展,身体发展相对滞后,会出现“脑子知道怎么做,但身体做不到”的情况。
比如穿衣服,孩子知道要把胳膊抬起来,再把小手从袖筒中伸出来;但是他的双手却不能准确地找到袖筒的位置。
这种“明明知道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的挫败和愤怒,会让孩子以激烈的形式爆发,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崩溃大哭。
进入秩序敏感期
家有2岁左右小萌娃的家长,一定遇到过类似情况:
吃饭时孩子一定要坐在妈妈旁边,换爸爸坐旁边就大哭大闹,只要妈妈坐过来,孩子就会安静下来。
睡觉时一定要盖红色的小被子,换成黄色的就不愿意睡觉,给他红色的就乖乖地进入睡眠。
一定要先穿裤子再穿衣服,顺序颠倒就不愿意配合,即使穿上也会哭闹不止。
孩子种种执拗、固执的行为,其实是进入秩序敏感期的表现。
如果家长无意中破坏了孩子建立的某种秩序,孩子很可能会情绪失控。
“保命”指南
怎样才能让孩子顺利度过“可怕的两岁”、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呢?
Ally老师教大家几招:
尊重孩子的意愿
对应问题
总是说不
所有事情都想自己做
一定要别人按TA说的做
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物权意识开始觉醒,进入秩序敏感期。
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内心正在构建自我的秩序。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和秩序感,在合理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比如穿哪双鞋子出门、买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东西摆在哪个位置等事情,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既尊重了孩子的想法,也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凡事都要听孩子的,孩子需要的是合理范围内的尊重,过了就变成了纵容。
如果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在TA第一次提出来时,我们就要果断拒绝,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告诉他们这样不行。
理解孩子的情绪
对应问题
无缘无故哭闹
不知道孩子究竟想要啥
这是孩子某方面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帮助。
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的情绪,观察他们的需求。
比如前面说的穿衣服,看到孩子怎么尝试都找不到袖口时,我们可以帮助他做一些关键动作,比如提一提衣服等。
在这个阶段,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情绪的表达需要语言的发展。
孩子之所以情绪失控、表现反常,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的情绪没有得到有效表达。
比如孩子想拿桌子上的玩具,但不知道怎么说,家长也不知道他的想法,他就只能通过哭闹来表达了。但如果他知道“拿”的意思,就不会通过哭闹去达成想法了。
给孩子准备的时间
对应问题
孩子看动画片不愿意睡觉
出门玩耍时不想回家
在结束某件事前可以先给孩子提示,比如再看5分钟,我们就去睡觉啦。
这比突然让孩子接受某个决定要好,给孩子心理缓冲的时间。
两岁左右的孩子,并非传闻中那样不可理喻,只要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帮助孩子,terrible2就不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