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史记》骂商鞅:缺德遭报应凭什么优秀的人就要被人骂?

2020-10-26新闻11

商鞅的成就闻名于世,他主要的事迹在各个史书中都有记载。而《史记》、《资治通鉴》两部史学巨著中对他故事有很多描写。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单独的一章专门写商鞅,名为《商君列传》。司马迁在商君列传的末尾特意加了一段评语,寥寥数语说出了他眼中的商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这段评语是这么写的:

商鞅天生就是一个刻薄、残酷、无恩德的人。当初他用帝王大道成功游说秦孝公,靠的就是浮夸的辞藻,这可不是因为他的才能。

商鞅靠秦国最受宠的太监景监当作中间人,他一上位就处罚公子虔,还用诓骗魏国公子,不听赵良的建议,这说明他就是残酷、无恩德的人。

我曾经读过商鞅的变法之书,里面的内容就很像他的所作所为。最终,商鞅背上谋反的坏名声,全都他自己的原因造成的。

司马迁的评语中说了几件事:

首先说了商鞅游说秦王的过程,不是靠才华而是靠嘴皮子。

其实仔细查看商鞅劝说秦王的过程,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著名的三见秦孝公,他用秦王喜欢的策略打动了对方,赢得信任和嘉赏。第二次是著名的改革理论,他用“俗人不相以谋”的思想让秦王更加坚定变法信心。

可是纵观战国时的著名口才名嘴,哪个不是先以一段慷慨激昂的话语打动君王,获得信任的?而且商鞅的两次进谏都说的有理有据,现在看来,司马迁主要还是不太喜欢商鞅,所以给出第一个差评:华而不实!但是没有才能哪来的口才,是不是真的有能力秦孝公和历史证明了一切。

其次说了他处罚公子虔的事。

仔细查看《资治通鉴》的记载,说刚刚变法时,太子犯法。商鞅为了推行法制,力求公平,不得不处罚。但是他并不是一根筋,没有真的去砍了太子的脑袋,而是处罚了他的两位师傅。

一位叫公子虔,商鞅处罚了他。一位叫公孙贾,商鞅判罚在他脸上刻字。后来又过了几年,公子虔又犯法,商鞅才判罚削掉公子虔的鼻子。当然公子虔身为孝公的儿子,惠文王的兄弟,最后也找到机会狠狠告了商鞅一状,导致了商鞅的叛逃。

此事放在现在看来,做的仍然没有错。俗话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公平和公正。商鞅没有直接处罚太子已经算是这个执法者最好的灵活处置了,不过他也清楚,真要在太子脸上刺字,孝公也不会同意的。

再次说了骗魏国公子和不听赵良建议的事

商鞅不但是个文臣,却还是一位武将。在进攻魏国的时候,两军对垒,他确实骗来了魏国军队首领魏公子卬,然后派人当场掳走。这件事虽然商鞅做得不地道,但是两军打仗,生死拼杀,为了达到目的没什么好批判的。难道真的两方说和就能使当时的秦国获得更多的利益吗?秦国的力量就是铁腕,先打的对方毫无还手之力,再谈割地求和。

后来,贵族侯爵实在看不下去了,赵良来劝商鞅回头。赵良虽然说了几个方面,但都是劝商鞅要温和执政,不要损害各方利益,免得最后不得善终。商鞅当然不会听这些建议,他要听了就不会有商鞅变法了。

商鞅也许早就料到自己可能结局不会太好,但是他太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太固执于自己的思想了。尽管前方一片荆棘,但他欢喜的就是披荆斩棘的痛快!

最后,司马迁说了一下商鞅之法的读后感。

司马迁认为商鞅无恩德,这是导致他不得善终的根本原因。这恩德在战国时候很流行,甚至策士谋士劝说君王的时候都会带上几句贤君恩主的辞藻。可是现在我们知道法不容情,商鞅干的就是执法者,做的就是编撰法律的事。如果他是一个感情丰富、容易被言语所左右、做事留有空间的人,他写出的法律就不会是一个合格的法律,而里面所要求的事就绝对不会公平,更会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所以,商鞅本就是一个固执的人,这位偏执、固执的法律爱好者,他却是秦国得到的最好的宝贝。

商鞅是一个优秀的人。

时至今日,严格的法律执行已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行的基本准则。所以,司马迁对于商鞅的评价有很多的主观性,以现在的思维看,并不正确。

那么优秀的商鞅凭什么要被骂?

因为人都有主观性。再优秀的人都会受到质疑,受到攻击。越优秀的人可能会面临越多的反对之声。司马迁为中国历史贡献了非常重要的《史记》,可是他看人的时候也会做出自己的主观评价。

商鞅变法时,遭遇了无数的反对之声,甚至平民百姓都要骂他。可是,被骂就不变法了吗?被骂就不工作了吗?被骂就会阻挡一个优秀的人了吗?

优秀的人从来不缺乏“被骂”,但他们却分得清什么是提醒,什么是嫉妒,什么是无用的嘈杂,什么是忠言逆耳。

当一个优秀的人真的从来都不容易。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 说明: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刻删除。

#先秦时代#商鞅变法#名著典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