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画中有话”——源自泥土的艺术

2020-10-26新闻25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由于敦煌独特的地质结构,莫高窟没有石雕佛像,窟内造像均为彩塑,然多已毁失,侥幸留存下的二千余身,其间也大多经过了后代重修。

莫高窟第45窟建于盛唐时期(公元705-780年),正面西壁开一敞口龛,龛内彩塑七身,保存完好,唯龛外两侧像台上的力士已然不存。

塑像 莫高窟第45窟 唐

群像中央的主尊释迦,头顶肉髻,脸型丰圆,鼻梁直挺,两眼细长。细心观察会发现,嘴唇的周边还绘有浅浅的绿色胡须,有意思的是这些胡须并非像中原汉族男子的八字胡、山羊胡那样向两边径直延展,而是呈蜷曲状表现。这或许与敦煌地处边陲,深受西域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吧。佛陀的身上穿着袈裟和僧祗支,由于佛陀身处佛座之上,故原本合体的袈裟在这一刻略显繁长。工匠们将它们置于佛座之上,任其自然垂向四周,通过一层层褶皱的如实刻画,将衣物的细腻丝滑之感拿捏的精准无误,恰到好处。这对于身处丝绸之路,对丝绸习性无比熟悉的敦煌工匠们来讲,可谓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佛陀眼神的处理也是古代艺术家们着重思考的一个问题,他们舍弃了无礼的仰视和毫无创意的平视,以微微俯视的目光取而代之,使佛像在庄严之余更具备了亲近平和之感。工匠们如此这般的“别有用心”,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那便是为了刻意的去迎合信徒们礼拜的需求。古代的善男信女们在进入石窟之后,一般都会进行一系列的佛事活动,但比起焚香、供养来说,礼拜与许愿可能才是来到这里的真正目的。为了表达自身的虔诚之心,信徒们往往都会俯跪于佛前,奉上自己最诚挚的敬意,这样一来,自然放低了身段。当信徒们再次抬起头颅聚焦于佛陀之时,可以想象那一道道乞怜的眼神将会与佛陀俯视的慈祥目光无比的契合,通过他们目光接触的刹那,相信已经完成了人神交汇的重要过程。

释迦像 莫高窟第45窟 唐

释迦两侧矗立着年老的迦叶和潇洒的阿难,迦叶的庄重练达、阿难的聪明睿智无不代表着佛陀座下众多弟子的鲜明性格。弟子身旁的两身菩萨斜披天衣,璎珞系颈,肌肤如玉,身姿曼妙,全身作“S”型扭曲,极具女性的妩媚之态。其实,佛教初传中国时,菩萨多偏向以体格刚健的男性形象示人,最具标志性的恐怕就是唇边那隐约可见的胡须了。但随着中国百姓对菩萨的慈悲和善与女性的温婉贤淑较为接近这一认识的提升,使得菩萨在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进程中被国人不断赋予了温润、香软的女性特点,这才有了诸如“菩萨如宫娃”的形象比喻。与弟子、菩萨像相比,两尊威武勇猛的天王在大体相同的姿态下,也表现出了各自独有的造型特点。南侧天王嘴唇紧闭,怒不可遏;北侧天王,横眉怒目,张口叱喝。两者皆头束高髻,昂首挺胸,两手叉腰,挺然而立,实为威风凛凛、能征善战的唐朝武将的真实写照。

纵观本窟彩塑,佛陀的庄严肃穆,弟子的谦逊恭谨,菩萨的慈眉善目,天王的威武雄健,可谓无一雷同、妙趣横生。它们无论是群体关系还是衣饰、动态,均采用了周密布局,精细打磨的处理方式,表现出唐朝佛教造像高度的艺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追求沉思静穆的北朝、隋相比,这一时期的佛、菩萨像身上突出显现了追求人性化的特点,等人高的规模以及无比逼真的表现手法都让唐朝的彩塑作品流露出了一丝率直随意的亲和之美。

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

#书法字画#宗教信仰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