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朱元璋废除丞相,一天需处理600多件奏章,之后是谁帮他分担的?

2020-07-21新闻7

内阁,代表着由高级官员组成员一个组织部门,专门来商议国家重要事宜。明朝朱元璋上台之后,出于政治建设需要,成立了内阁。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是靠自己双手打下了天下,所以非常珍惜自己的政权。执政期间,因担心丞相胡惟庸权力过大而架空君权,决定以谋反罪名废相,之后明成祖朱棣在“靖难”成功后登上皇位,即位不到两个月,设立内阁,设内阁大学士。

丞相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作用有:一、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二、牵制皇权。丞相是文官集团与皇帝妥协的产物,也是皇帝有感政务繁琐、人力有限的结果。

朱元璋废除丞相,一天需处理600多件奏章,之后是谁帮他分担的?

答案就是内阁。

丞相制度虽被废除,但是相权以集中形式表现的时期结束,却以分散形式在六部中体现。

废除丞相使得大量政务集中到皇帝手中,表面上皇权得到加强,实际上皇帝每天被迫处理繁琐政务,无法处理其余事务,无形中削弱皇权。

该时期内阁的主要职权是参与机务、扈从行营机务,即了解机务信息、参与机务咨询。实际上充当皇帝智囊团的角色,并没有正式编制,阁臣品级较低。

“虽不崇以穹秩,然皆处于亲擢,寄以天下大政,谏行言行”,在该时期,内阁已经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形式出现在明帝国的中央政治机构中。

据统计,明太祖朱元璋在废除丞相之后每天平均需处理奏章约六百余件,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于罢黜丞相同年九月设立四辅官。

四辅官主要由“耆儒”担任,没有政治根基、任期较短,无法对皇权形成有效威胁,其主要职权是复核封驳刑法、讲论治道。四辅官的出现表明明太祖朱元璋积极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发挥辅佐皇权的机构。

一定程度上说明丞相所代表的相权在封建中央政治机构中是不可缺少的。但四辅官无法替代丞相,其作为替代机构,存在时间极为短暂。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后,皇帝无法一人处理全部的政务,内阁应运而生用以填补丞相遗留的空白。内阁的产生经历了一系列过程,其组织形式多变,直至明朝中期才逐渐稳定。

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权势堪比丞相的首辅,内阁首辅制度也渐渐形成。

明朝时期,内阁主要包括三个大部分,分别是殿阁、制敕房、诰敕房。

我们通俗一点来说,可以理解为殿阁是最高长官,而制敕房与诰敕房是殿阁的助手。殿阁是简称,完整来说应该是四殿二阁,指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谨身殿以及文渊阁、东阁。

制敕房和诰敕房相当于殿阁的秘书,随着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利的不断扩大,其规模也不断扩大,先后出现了东诰敕房、西制敕房等机构。伴随着内阁组织规模的扩大,内阁内部也形成一系列规则,例如,内阁大臣的座次、内阁禁地的规定、内阁大学士与中书舍人的关系等。

内阁大学士就出自殿阁,是殿阁的长官。殿阁主要掌管诏册、制诰等文书工作,其长官为中书舍人。

相对共同的利益原则使内阁形成相对稳定的整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读史使人明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继续关注老康的后续更新,我们一起快乐学历史!

#明朝#朱元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