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徐氏三王”与宣城
童达清
第818期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各地军阀混战不休。光启三年(887),庐州刺史杨行密击败淮南都知兵马使毕师铎占领扬州后,毕师铎投奔淮南节度使孙儒,文德元年(888)四月,孙儒引兵攻扬州,八月,杨行密被迫出逃至宣州地境。龙纪元年(889)五月,杨行密与宣歙观察使赵锽鏖战半年余,最终攻陷宣州州城,赵锽被杀。唐朝廷封杨行密为检校司徒、宣歙观察使。大顺元年(890)三月,改宣歙观察使为宁国军,杨行密又任宁国军节度使。
大顺二年(891)一月,孙儒再遣部将李从立突袭宣州,双方鏖战一年有余,景福元年(892)六月六日,杨行密手下大奖田頵在宣州城下大破孙儒军,临阵擒获孙儒,孙儒被杀。从此,杨行密牢牢控制了宣歙池三洲,宣城成为杨行密最早稳定统治的地区。天复二年(902)三月,唐昭宗封杨行密为东面行营都统、中书令、吴王,宣城正式进入杨吴(后吴)时代。
天祐元年(904)约九月,杨行密长子杨渥任宣州观察使出镇宣城,杨行密手下大将徐温因交好杨渥,开始进入历史舞台的中心。天祐二年(905)十一月,杨行密病逝,杨渥继立,徐温开始掌握杨吴朝政大权。天祐五年(908)五月,徐温联合左牙指挥使张颢杀死杨渥,立杨隆演为吴王,徐温成为杨吴实际上的太上皇。天祐十二年(915)十二月,徐温以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进封齐国公。齐国封境辖昇、润、宣、常、黄、池六州,宣州成为徐温的封地。
徐温有六子:知训、知询、知诲、知谏、知证、知谔,另有徐知诰为养子。宣州作为徐温封地,又是吴国统治的核心地区之一,他的三个儿子曾先后出任宁国军节度使,因而宣州被徐氏家族牢牢控制在手里。
东海郡王徐知询?
徐知询(?—934),徐温亲生第二子,封东海郡王。乾贞元年(吴顺义元年,927)十一月二十日,徐温病逝,二十九日,即以徐知询为诸道副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兼侍中、辅国大将军、检校太尉、守中书令、金陵尹,以控制吴国上游。
徐知询到宣城,却没有干啥好事,郑文宝《南唐近事》载:
徐知训在宣州,聚敛苛暴,百姓苦之。入觐侍宴,伶人戏作绿衣大面若鬼神者,傍一人问谁何,对曰:“我宣州土地神也。吾主入觐,和地皮掘来,故得至此。”
“刮地皮”的典故由此而来。按,文中“徐知训”当作“徐知询”,徐知训未曾任职宣州,且早在贞明四年(吴天祐十五年,918)即为静淮军节度使朱瑾所杀。又,嘉庆《宁国府志》卷二《职官表》,据旧志保大年间录有宁国军节度使“王知训”,不知实乃“徐知询”之讹也。
徐知询此人刻薄寡恩,“待诸弟薄,诸弟皆怨之。”其兄徐知训死后,他实际上成为徐温长子,不忿义兄徐知诰被重用,欲与之争短长,结果是志大才疏,“内为诸弟所构,外为(徐)玠所卖”。大和元年(929)十一月,徐知诰借吴王杨溥之命征其入朝,离开了宣城,其后徐知询被任为统军,遥领镇海军节度使,实际上成了徐知诰的人质,他也只好“谈宴终日,永绝顾望”。
大和六年(934)五月十一日,徐知询走完了他的窝囊人生,不知是郁郁而终,还是最终被徐知诰毒死了。(徐知诰前此欲以毒酒鸩杀之,未果)徐知询死后被谥为“康”,史称“康王”或“东海康王”。按古谥法“安乐抚民曰康”,看看徐知询在宣城的胡作非为,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讽刺,徐知诰给他这样的美谥,也算为死者讳了。
齐王徐知?诰
徐知诰(889—943),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彭城县(今江苏徐州)人。乾宁二年(895)为徐温所收养,跟随徐温南征北战,逐渐显露出军事才能和政治才华,为徐温所倚重。
天祐五年(908)徐温杀杨渥立杨隆演为吴王后,徐温权倾一时,遭到原杨行密手下大将镇南节度使刘威、歙州观察使陶雅、宣州观察使李遇、常州刺史李简等的反对,尤其以宣州观察使李遇最为激进,他常说:“徐温何人,吾未尝识面,一旦乃当国邪?”徐温听闻后,天祐九年(912)三月,派馆驿使徐玠到宣城,劝说李遇到扬州去朝见新吴王杨隆演,实际是让他向徐温低头,李遇不从。四月,徐温即以王檀为宣州制置使,遣都指挥使柴再用、昇州副使徐知诰率兵至宣州。柴再用、徐知诰以李遇爱子为要挟,李遇被迫“开门请降,温使柴再用斩之,夷其族”。这是徐知诰第一次至宣城。
吴顺义元年(927)十一月徐温病逝后,为了宣扬徐温的功德,“俄征释理之最诚,以奉祗园之无斁。乃坚一念,俱叩真如。前名宝刹于报先,次额福田于崇孝。……欲求胜地,重列尊容。冀灵应之克彰,被慈悲之有自。”徐知诰决定在敬亭山新兴寺(即广教寺)东北,修建一座功德院,“追奉先王,增崇同气”“造正殿七间一十七架,门楼一间,轩廊两间,行廊四十三间,钟楼一间。前列二亭子,僧院二所。于殿塑中尊佛像,又菩萨兼阿难迦叶,并殿内外栋牖、帐座等并施彩绘。”大和五年(933)十月,功德院历时三年多竣工,“既毕,以事奏闻,天言褒称,帝书奖异,赠额崇福院。”敬亭山再添一煌煌巨构。只是好景不长,南唐灭亡后,崇福院未见史载,想也随南唐帝国一同湮灭了。
大和元年(929)十一月,徐知诰入朝被解除宁国军节度使之职后,杨溥称第,建国号吴,改元乾贞,任徐知诰为太尉、中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封浔阳公,十二月又兼中书令,领宁国节度使。大和五年(933),加封徐知诰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齐王,食邑十州,宣州又成为徐知诰的封地。徐知诰任宁国军节度使七年有余,但此时他任多权重,不可能坐镇宣城,宁国军节度使一职也只是遥领而已。
天祚三年(937)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大齐,改元昇元。昇元三年(939),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宣城再一次成为龙兴之地。
魏王徐?知证
徐知证(905—947),字义明,号东岗。徐温第五子。徐知证初任昇州(今南京)刺史,“宽仁爱物,战守有备,抚缉流亡”,又知宁国德胜军并持节宣州诸军事、宣州刺史。天祚三年(937)十月,其义兄徐知诰称帝后,徐知证被封为江王,后改魏王。昇元三年(939)四月,进封为韩王,食邑一万户。昇元五年(941),徐知证再加检校太傅,任宁国军节度、宣州营田观察处置等使。
保大元年(943),中宗李璟继位,以叔父礼对待徐知证,举行家宴常行拜跪礼,十分宠信。在宣城,徐知证“锄强扶弱,政平讼理,岁荒多方赈济,活数万生灵,厘革弊端,不少假借,吏畏民怀,声闻赫然”“中外颂其生为人瑞,雅称国华,盛选辕门,奠安宗社,朝议以为美谈。”
保大五年(947)三月,徐知证薨于宣城任上,享年四十有三。谥为“惠”,史称“魏惠王”。四月二十二日,李璟遣屯田员外郎并内臣谕祭,择葬于宣城城西二十里团山乡丁山,并在墓左建彰教禅院以奉祀,在驿道上创亭立碑,以显扬徐知证一生功勋,名碑亭冈。
徐知证妻许氏,封泾国夫人。有子二:思忠(928—975),字纪国,封太宁县公;思孝(929—?),字纪伦,封安平县公。因父墓在宣,不忍离去,遂定居在麻姑山之南的大徐村,徐知证被尊为宣城名族徐氏之始祖。
(作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