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在没有父母的赞赏声中长大,打击不是教育更不是爱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的最大鼓励是来源于父母的,不管他们今后人生有多成功,受到多少人的追捧和热爱,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对他们来说是影响最大的。
家长在教育的时候都善于批评和严格要求,但是对于表扬和赞赏却吝惜表达,怕说多了孩子会骄傲,更怕孩子因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
鼓励的动力远比批评的改进要更能让一个人进步,身为孩子他们最渴望的就是来自于家长的鼓励和赞赏。一生都在求父母点赞的孩子是很辛苦的。
有的家长习惯了批评式的教育方式,甚至明明心里是赞扬的但说出来的话却还是打击式语言,比如说孩子攒了零花钱给父母买了一件衣服,明明心里很高兴,说出来的话却是:“那么贵,下次不要买了”。
又或者这次孩子的考试成绩比上次进步了十名,家长却对孩子说:“你这次考试有进步,但还是年级中游,下次争取考得再好一点。”
听到这样的话,其实孩子心里清楚,父母已经认同了这次的结果和行为,只是别扭得不愿意把表扬的话说出来而已。
这样的结果就是不管孩子长到什么年纪,他们都在试图想要讨好父母,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赞扬,内心那个自卑的小孩永远都无法长大。
家长的不满意其实只是一种表象,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会为自己的孩子取得的成绩而感到骄傲,甚至心有期许,但却不愿意表达出来。
孩子被打击着成长并不能让他们变得更加懂事,沉稳,相反还有可能因为想要获得父母的赞扬而故意叛逆或者自暴自弃。
没有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而并非放弃。家长的批评和打击不能让人更有自信,只会让人更加沮丧。
爱并不是为了寻找完美的人,而是用包容的眼光去看待那个并不完美但却对他有美好的期许。真正的爱是理解欣赏和鼓励,在孩子的心中哪怕全世界都不认可自己,只要父母是鼓励和支持的,他们也能有对抗全世界的勇气。
如果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毒舌对待,长大了在面对别人的时候也会只期许得到赞赏,禁不起言语的攻击,因为他们心里从一开始就没有足够的自信,不认为自己有闪光点值得别人喜欢。
父母的认可会让孩子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完整,能让他们有力量在艰难的世道中砥砺前行,打击不是教育,更不是爱,一生都在求父母点赞的孩子,心里究竟有多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自己觉得本应该得到表扬和善意的事情,却被自己最近亲的人冷言冷语,打击相向,那种感觉对自尊的伤害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愈合。
如果在父母的眼中总是看不到孩子的优点,以爱之名进行打击和苛责,这样只会毁掉他们渴望价值的心,在负能量中长大的孩子都有一个跨不过去的心理鸿沟,即使将来人生履历再成功,获得世人无数赞扬声,也无法弥补他们内心那个渴望得到父母肯定的伤口,成就越高心里反而越不踏实,永远被困在一份求而不得的渴望中。
不要让孩子在父母的打击中长大,他们一生都会在失去安全感和自卑中度过,总认为自己不够好,配不上这个世界。
孩子不应该成为某种标准化下的产物,应该让他们活出自我,展现属于自己的个性,去细心观察认真了解,通过赞赏来让孩子更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孩子是通过父母的赞扬来获得自我认同的,如果他们从小就被打击着长大,到了青春期之后自我认同出现问题,就很难建立一个健康的人格。
培养孩子的任何能力,自信心都是基础,动力是关键,在一个人童年的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绝大多数问题的本质都是自信心和自尊建立不够完善导致的。
所以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获得了足够的自尊和自信,他就能对身边的人和环境有更多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就会增强,一生才能变得完整健康。艾瑞克森曾经说过“能力是由爱和激励构成的。”自卑感的起源都是因为身边最亲近的人对自己的嘲笑和打击甚至是漠不关心导致的,而最亲近的人莫过于自己的父母。
培养孩子自信心最重要的就是来源于父母的鼓励和认可,想要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信和自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放下打击式教育,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不好的标签。
发展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标签理论”的概念,意思大概是说每个人的思维和行动下意识地会受到自己身上的标签所影响。成年人尚且没有足够的能力摆脱,何况是三观还未形成的孩子。
负面的打击和批评就会像咒语一样时刻盘旋在孩子的脑海中,只要自己犯了错就会不断重复,信心就是这样被逐渐摧毁的。
相反如果家长平时多鼓励和称赞孩子,那些建立自信心的标语就会时刻占据孩子的心头,让他们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更加积极乐观,不会轻易放弃。
总是受到嘲笑或者漠视的孩子心中永远有一个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自信的自己,不要让他们一生都在求父母的点赞中度过,就要从小建立起他们的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称赞和表扬,而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说出孩子的优点,在他们犯错的时候也能就事论事的说出不足,在客观评价声音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能够更加理性的看待自己,看待周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