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由古代交易钱币的变化入手,分析币制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0-07-21新闻12

引言

货币交易大约起源于四千年前,也就是说,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交易的国家之一的中国,已经有了接近四千年的历史。中国最早的货币称之为“贝币”,也就是由在海边捡到的贝壳打磨制作的,而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才出现了以金银为代表的固定货币。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也是中国在北宋时期发明的。

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产生了货币,而在还没有出现货币等时候,人们通常进行的是物品与物品的交换,尽管这种方式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甚至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时间和场所,但仍旧不能掩盖这种方式效率低下的缺点,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需求更加膨胀,以物易物变显得繁琐了,于是古人开始拿贝壳当一般等价物,以此进行交换,就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货币——贝币。

夏商时期的状况

史料记载中,夏朝就出现了以贝壳为媒介的交换。而最早的贝币产生于的商代,距今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商代常用的是一种齿贝,往往将背面磨平,再在贝壳上打出一个小孔,便于携带,学名为货贝。商代晚期,因为交易次数的不断增多,加之贝壳是易碎品,容易损耗,由贝壳打磨的贝币逐渐供不应求,于是便出现了用石头、骨头等打磨成的“仿币”,流通入市场,其价值等同于一般的贝币。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事情还出现了用铜铸造的金属贝壳,可以说铜铸币是后期钱币的鼻祖。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贝币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以铜铸造的钱币逐渐成为了各国的主流货币。但因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所以各国之间的货币并不相同,每个国家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货币交易体系。主要代表有楚国使用的蚁鼻钱,齐国使用的刀币,以及流通在三晋两周地域的环钱,不过因为各国货币不同,跨国的交易很是繁琐。

《白话二十四史·明史》中记载:“云南俗以贝为钱,官欲行钞法,民反不利,赛典赤实闻,请仍行贝。云南山路险远,盗贼出设,旅行不便。”

古代贝币

秦汉时期:货币发统一与发展

大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为了对全国统治的顺利进行,秦始皇下达了一系列的政令。比如统一文字,统一度量,除此之外,还统一了各国的钱币。秦朝废除了原本在各国流通的刀币、铲币、环钱等,发行了统一的货币。秦朝的货币是以原本的“秦半两”为基础,铸造的新币。从此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杂乱无章的货币发行局面,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货币的统一。

汉承秦制,汉朝是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汉朝的钱币也是以重量来命名的。具体可分为三铢钱、四铢钱以及五铢钱。三铢钱在汉武帝建元元年开始铸造,以为钱币上有“三株”的字样而得名,实则三铢钱钱重八铢。三株钱刚刚铸造发行了一年,便停止使用了,因而汉朝的三铢钱是中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短的货币了。

三株钱

所谓四铢钱,钱重半两,所以又被称之为“汉半两”,因为四铢钱的制造较为规范,顺应了当时的国民需要,所以四铢钱一直沿用了四十年之久才被废除。历史上发行最多,使用最久的钱币是五铢钱,元狩五年开始铸造发行五铢钱,五铢钱是汉朝第四次币制改革的产物。因为这种钱币重量适当,被广大百姓所接受,币制适当,符合经济发展水平,所以五铢钱一直被沿用到了隋朝,历时739年后,才被废除。可以说是古代最为成功的货币了。

《旧唐书》记载:“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仍置钱监于洛、并、幽、益等州。”

可见自唐代开始才正式废除五铢钱。

秦半两钱

汉末到南北朝:货币再度多样化

东汉末年分三国,东汉末年汉朝政权衰微,局势动荡,刘备、孙权、曹操三足鼎立,争夺天下,也纷纷建立了自己打国家,统一的钱币制度也逐渐开始分化。三国时期,刘备建立的蜀汉,主要使用“大钱”,代表币种有直百五铢、直百等;孙权建立的东吴,同样使用“大钱”,代表币种是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等。曹操的曹魏政权依旧沿用东汉的钱币制度,铸造五铢钱。

三家归晋之后,西晋时期的钱币沿用曹魏旧钱,全国统一使用五铢钱,同时再西晋时期,以物易物风气再起,谷帛等实物,也成为了交换物品的中间物。而到了东晋,五铢钱被废除,不再使用,改用旧时东吴的钱币为国家法定钱币。随后又出现了另一种新的钱币,名为“五铢小钱”,相传是由吴兴沈充所铸,所以又被人们称之为“沈郎五铢”,也受到了官方认可,流通于市场之中。

三国时期地图

东晋十六国时期,“成汉”国汉昭文帝李寿,以年号为名称,铸造发行了“汉兴”钱,是历史记载中,中国最早的年号钱币。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大分裂时期,诸侯并起,政权林立,钱币更是种类繁多,难以统计。而且南北朝时期,私铸钱币现象时有发生,使得币值更加混乱。不过自北魏开始,钱币逐渐不再以重量记名,而是逐步向年号钱制过渡。《通典》中,对东吴钱币有这样的描写:

“吴孙权嘉平五年,铸大钱,一当五百,文曰"大泉五百",径一寸三分,重十二铢。而使吏人输铜,计铸毕,设盗铸之科。赤乌元年,铸一当千大钱,径一寸四分,重十六铢。”

东吴“大泉五百”钱币

隋唐宋元:钱币的统一与纸币的出现

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于开皇三年再度铸造发行了五铢钱,以此为统一的钱币,并禁止旧钱的流通,使中国长期混乱的货币开始归于一统。唐朝建国之初,沿用隋朝发行的五铢钱,但到了唐高祖武德四年,隋朝的钱币被下令废除,取而代之的便是我们现在很是熟悉的“开元通宝”钱币。

“开元通宝”在钱币的形式上采用的是秦朝的方孔圆钱,铸造规范则是沿用了西汉时期的五铢钱,虽然钱币“开元通宝”以“开元”为名,但它并不属于年号钱,众所周知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便是“开元”,但李隆基生于盛唐时期,而“开元通宝”初唐便开始铸造了,二者都有“开元”只不过是巧合罢了。

开元通宝

到了宋朝,随着经济的发展,贸易的繁荣,经商者出门在外需要携带大量的铜钱,颇有不便,于是纸币便应运而生了,在北宋初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款纸币,称之为“交子”。但是有趣的是,纸币虽然发明于宋朝,但是真正流行起来,却是在元代。

《宋史》中记载:“八月甲寅,诏两淮行铁钱交子。戊午,总领四川财赋杨辅奏:已蠲东、西两川畸零绢钱四十七万缗、激赏绢六万六千匹。诏奖之。自是岁以为例。”

北宋交子

明清时期:白银进入货币市场

白银作为钱币早有流通,但是正式被国家设置为法定流通货币还是在明代,明代市场上主要流通的货币有白银和铜钱,明初时期还发行有纸币,但因为通货膨胀而被废除了。在明代,百姓使用的货币通常是铜钱而非白银。

小说情节和影视剧作品之中,常常可以看到,酒馆内的食客,酒足饭饱之后,放下些许散碎的银两,店小二也不细数便收起来了,实际上这都是杜撰的情节。通过沈榜《宛署杂记》中记载,经过换算之后,古代的一两银子,按如今的市斤,可以够买六十斤猪肉,或者将近八十斤牛羊肉,肯定不可能随随便便的就丢出一块。古时候为了称量银子重量,还专门发明了一种工具,名叫“戥子”,可见当时人们对银子到看重。

《明史》史料

清朝建国之后,交易主要以还是白银为主,百姓之间小额的交易往往用钱。清朝初年,还是按照中国历来的传统,以模具制钱,后来西洋机器传入我国后,则改用机器铸钱。清朝末期,太平军攻占天京够,也发行了一段时间的铜钱。

《明史》记载:“福州下,旁郡迎刃解矣。威声已震,然后进取两广,犹反掌也。太祖奇其言,欲留用之,力辞去。赐银币袭衣。后数岁,削平天下,规模次第,略如兑言。”

明代银锭

评价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贝币的出现,结束了物物交换的时代。贝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方便了古代人的货物的交换,促进了经济发展。而铜钱出现,取代了贝币,使得货币有了固定点材质与形状,更加规范化。

纸币的出现,是中国乃至世界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交子出现在北宋并不是偶然的,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具体体现,“交子”的诞生,使得商贾外出经商,不必携带繁重的钱币,有利于交易进行,而且发行交子,还弥补了现钱的不足,推动了经济发展。

当然,纸币的出现也有弊端,元末奸佞专权,整个朝廷被贪腐之气熏烂了,再加上各地天灾人祸不断,加速了国库的亏空,为转嫁财政危机,朝廷印钱毫无节制,很快就造成了通货膨胀,纸币大幅贬值,百姓民不聊生。纸币把元朝推向繁荣,最终也将帝国拉入火坑。

而明清时期白银的广泛使用,主要是适应了世界范围内贸易来往的体现,白银和黄金作为流通货币,可以进行跨过的商贸交易。从物物交换的局限,到大宗交易使用铜钱的不便,再到纸币的流通,钱币的每一次发展,都对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济发展推动了币制的改革,反过来,币制的改革,也在推动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书目:《旧唐书》、《白话二十四史·明史》、《宋史》、《通典》、《明史》等。

#钱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