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元朝末年有张士诚、陈友谅割据,为什么他们没有与朱元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很快就被吞并了呢? 三国到元朝末年多少年

2020-07-21知识8

元朝末年有张士诚、陈友谅割据,为什么他们没有与朱元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很快就被吞并了呢? 元朝末年,狼烟四起,各地割据武装多如牛毛,而走到最后的的三大集团,就是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了,但最终的赢家还是朱元璋,他们为什么没有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首先陈友谅其人性情强硬残忍,多疑,得意便骄狂,原先投靠在倪文俊手下,结果杀其自立,更挟持天完政权首脑徐寿辉,最终也将其杀掉,手下大将赵普胜多次为他打败朱元璋,却被他轻易中了反间计而处死,陈友谅野心勃勃,在自己的地盘大肆征兵,四处出击,没有很好的稳固统治,稳定发展,积蓄力量,而是贸然开始征伐朱元璋,结果最终导致失败被杀。其次张士诚,穷苦人出身,很小时就操舟卖盐,为人义气,仗义疏财,后与兄弟等十八人起义抗元,占据吴地后,迅速腐化,变得骄纵,奢侈,完全不管军务政务,天天吃喝玩乐,最终被朱元璋吞并。最后朱元璋坚持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内修良政,外练强军,最终一统天下三国以后直至元朝末 ,人们认为曹魏与刘备哪一个是正统? 晋朝认为曹魏是正统,陈寿的《三国志》就是最好的证明;晋朝以后就没什么正统不正统之说了,只是广大人民心中更期望刘备那样的“仁君”,所以后来大都是奉刘抑曹,把诸葛丞相的形象无限高大化就是最好的证明。三国时蜀汉已经统治了云南,可为什么教材上说到元朝云南才纳入中国版图? 教材未见过,但是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云南保山在秦朝末期即为不韦县治所,与后来的永昌郡是有传承关系的。另外当地由金齿国变成金齿司也是有考古学上的依据的。(同时纠正一点错误的观念,大理国从部落集群到立国,乃至消亡,从未统治到现云南保山市一带,有天看到网上谁找了个三毛钱的地图,大理国占据了西藏东部,保山,德宏,临沧,缅甸及印度一部分,故此特别纠正说明一下,大理国西不敌吐蕃,南不过澜沧江,主要大在名气,在于金庸老先生。实际上西有土蕃,东和北有中原王朝,南面永昌郡也属于中原王朝遥领西南少数民族,再加上内部其实一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统一,其实小日子过得也战战兢兢)。书归正传,不韦县其实是吕不韦亲族部下流放的地方(有据可考),流放做为一种惩罚手段,它是在国内进行的,古时大都流放到边境一带,为开疆拓土做准备,把犯罪人员,亲族作为‘炮灰预备队’养在边境劳动改造另外,任命官员,派遣军队也是国家管理的重要特征,自不韦县治设立以前,至少有部分官员是由中央王朝异地派遣过来到现今云南保山一带赴任的,即便在大理国最兴盛时期,以及蜀国南征以前一段时间,永昌郡已经形成事实上的‘飞地’的时期内依然由内地异地任命的官员进行管理。三国到元朝的民族融合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隋唐时期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融合得到新的发展。唐朝中央政府承认周边各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权”,不直接干涉各族的内政,各民族的地方官吏由本族的统治者担任。唐政府对少数民族首领册封很多。许多民族地区实际上是唐政府的特别行政区。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元朝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新的民族—回族,虽然元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但阻止不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中国各民族这一时期,各大政治实体之间,在冲突与纷争的同时,还通过遣使、朝贡、互市、联姻等方式进行频繁交往,进行更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其结果不仅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融于汉族,还有不少的汉族融合。元朝末年有张士诚、陈友谅割据,为什么他们没有与朱元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很快就被吞并了呢? 漏2017www.wukong.com 浜琁CP澶?2025439鍙?14 浜叕缃戝畨澶?1000002002030鍙?缃戠粶鏂囧寲缁忚惀璁稿彲璇?璺熷笘璇勮鑷緥绠$悊鎵胯涔?杩濇硶鍜屼笉鑹俊鎭妇鎶ョ數璇濓細400-140-2108 鍏徃鍚嶇О锛?..三国到宋朝有多少年? 1、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三国开始是220年,宋朝开始是960年,经过了740年。三国结束时280年,宋朝结束时1279年,经过了999年。2、三国简介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接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恢复国内生产。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氏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三国离元朝差多少年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元 1271-1368元朝末年有张士诚、陈友谅割据,为什么他们没有与朱元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很快就被吞并了呢? 在朱元璋的众多对手中,有两个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陈友谅和元末位于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张士诚。不过张士诚这个人虽然实力雄厚,但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的雄心壮志。所以,朱元璋最危险的敌人是陈友谅。而陈友谅此人也颇有野心和雄心。陈友谅原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可是此人狼子野心,利用阴谋和手段除掉了政敌倪文俊,之后又杀死徐寿辉取而代之。然后在采石称帝,国号汉,叫陈汉政权。当时的陈友谅已经占据了现在的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在朱元璋的上游,陈友谅可以顺江直下。如果此时陈友谅再联合朱元璋下游的浙江张士诚,双面夹击朱元璋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朱元璋十分头疼。但朱元璋最后摸清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底细,他决定先干掉陈友谅。因为朱元璋发现张士诚是一个畏首畏尾的人,但陈友谅却是一个狡猾聪明之辈。如果朱元璋先打张士诚,陈友谅肯定会乘虚而入,但如果朱元璋先打陈友谅,那么张士诚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搞清楚两个人的性格后,朱元璋对陈友谅下手了,而陈友谅也等这一天很久了。这对生死冤家终于来了场最后决战—鄱阳湖大战。可是最后决战时,陈友谅运气。元朝末年有张士诚、陈友谅割据,为什么他们没有与朱元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很快就被吞并了呢? 朱元璋、陈友谅以及张士诚没有形成与曹操、刘备以及孙权鼎立的三国模式,我觉得最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各自的人物背景,以及时代的人才储备量。我们看看曹刘孙以及朱陈张的人物背景:曹操—曹操的老祖宗曹参是汉朝的相国,是成语“萧规曹随”里的曹参,然后曹操的父亲曹嵩官至太尉,曹嵩的养父曹腾则是桓帝时期的权宦,以阉人身份获封侯爵,曹阿瞒也因此遭人骂作“宦官之后”,可是这改变不了他良好的出身和社会地位。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貌似仍然没有考证,曾经是个草鞋销售员,后来与公孙瓒同在卢植门下求学。当时承认刘备系中山靖王之后,虽然家道早已经没落,可是血统是高贵的,再加上曾经在卢植那里深造,咳咳,虽然刘备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可是学历证书总还是到手了。孙权—孙权极有可能是孙武的后人,孙权的父亲孙坚因平定黄巾起义有功,被封侯爵,孙坚由此立于庙堂,孙权可以说是官宦子弟。孙策接手孙坚的事业以后,孙家势力得到进一步扩张,为以后的孙权打下了厚重的基业。朱元璋—朱元璋出身贫民,父母死于饥年,可是他却没钱安葬。在父母死后,朱元璋流离失所,最后去了皇觉寺当和尚。后来朱元璋投奔郭子兴,获得郭的赏识,郭将马皇后许配给他,他也因此更受郭的。

#刘备#孙权#三国#明朝#陈友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