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明朝14个明朝皇帝,为什么皇陵只有13个皇帝的陵墓?

2020-10-23新闻15

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到明思宗朱由检吊死煤山,共有十四个明朝皇帝,但坐落在北京昌平天寿山前的明代皇陵,却只有13个皇帝的陵墓,故称为十三陵。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呢?这是因为,有位皇帝死后未葬此处,而仅以亲王之礼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脚下,他就是明景泰皇帝朱祁钰。同样是明朝皇帝,为什么别人死后葬入皇陵,而景泰皇帝却未葬入呢?说来话长,这必须从明朝正统年间发生的“土木之变”和景泰年间发生的“南宫复辟”说起。

“土木之变”

明正统初年,原活动在河套地区的蒙古瓦剌部又逐渐强大起来,其首领也先自称大师淮王,野心勃勃,除了不断推行扩张政策,还梦想重新恢复元朝统治,从而加紧对明朝辽东和西北地区的侵扰,给明朝造成了严重威胁。时为明英宗朱祁镇在位,英宗昏庸无能,只知宠信宦官王振。但这个王振面对瓦剌日益严重的威胁亳无良策,只知向瓦剌讨好。结果边患未除,反而助长了瓦剌的嚣张气焰。

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贡使两千人来京,一反过去规定的50人,还谎称三千人,企图敲索更多的财物,欺负明朝软弱。王振不满瓦剌的欺骗行为,叫司礼监官员详查贡使人数,如实给赏,并削减了贡使所带马匹的价钱。

这样一来,瓦剌首领也先于当年七月一举进犯明朝,亲率兵马攻打雁北重镇大同。王振鼓动明英宗“御驾亲征”,想侥幸获胜而冒取边功,对王振言计从的明英宗不顾兵部尚书邝野、兵部侍郎于谦等人的诤言相谏,还下令说再谏者以动摇军心论处斩首示众,率领五万大军,向大同进发。王振以为只要明朝大军一到,就会把也先吓跑,没料到在八月初一的首次接火中,明军先头部就被打败。这时王振才觉大事不好,急忙下令班师回朝,到十三日才退至怀来的土木堡。

十四日,也先率军围住了土木堡这个地窄山高又缺水的小地方,十五日瓦剌军大举冲杀。明军溃不成军,损兵折将,而且连英宗也成了也先的俘虏。宦官王振早已为明之官兵恨之入骨,被护卫将军樊忠锤死在乱军之中。这就是明代中叶发生的“土木之变”。

“南宫复辟”

亲征败北,英宗被俘,“国中无主”,皇太后先立英宗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后命英宗之弟郕王监国总理政。九月初六,郕王在于谦等人拥戴之下,去掉监国称号正式登皇帝位,遥称英宗为太上皇,改次年为景泰元年(1450),这就是明朝的景泰皇帝。景泰皇帝登基以后,听从于谦建议,调集各地兵马,做了充分的应敌准备。

果然瓦剌也先挟持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奔京师。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十三日,瓦剌军与明军在北京城下短兵相接。经过五天激战,瓦剌大败,匆忙西撤,京城保卫战取得辉煌胜利。

也先挟带英宗前来攻打北京,本想利用英宗这个“宝贝”威胁明朝与他城下议和,使明朝进一步屈服,敲诈索取更多的银财宝。而今,明朝立了新的皇帝,自己又吃了败仗,被迫提出议和。于谦不为所动。也先无计可施,只好在景泰元八月,将英宗送回北京,以求与明朝恢复通贡和互市。英宗回到北京,幽居南宫,虽名为太上皇,但既无自由也失去往日的威风,因而仍然时刻窥视着皇帝宝座。同时,因皇帝上台而失势的英宗旧臣也心怀不满,伺机发动宫变,但因景泰皇帝监视严密,这些人一时无机可乘。不料到了景泰八年(1457),景泰皇帝突然病倒,不能上朝理政,英宗旧臣石享等人觉得时机已到,经过一番紧急谋划,将英宗接出“南宫”,夺取宫门,使其在奉天殿重登皇帝宝座,这就是“夺门之变”,也称“南宫复辟”。

为什么景泰皇帝却未葬入明代皇陵呢?

明英宗重登皇位以后,命郕王仍回西宫去做郕王。几天,郕王就在深宫里死去。有人说其是病死,也有人被害而死,至今还是个谜。景泰皇帝生前,虽然也像其他样皇帝,在昌平天春山前的西峰下,选好了自己的陵址,开始了陵墓的修建工程,但因被赶下了皇帝宝座,陵墓也被停工,不准使用,只以亲王之礼埋葬在远离皇陵的北京西金山脚下。直到明宪宗朱见深即位,才恢复景泰帝号,将之墓扩建为皇陵。

清嘉庆年间,改建陵碑,换绿瓦为黄瓦,使之符合帝陵规格。这就是明十三陵没有景泰皇帝陵墓真相。

#明朝#太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