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梅是我的朋友,她因为育儿分歧跟家里人闹得不太愉快。
她给孩子立的规矩或提的要求,只有她在的时候才能执行,她不在,爷爷奶奶就会“胡乱来”。
比如,她规定如果孩子不吃正餐,就不能吃零食。老人总是表面上同意,转身就带孩子去超市买零食。面对质问,老人总是振振有词:我怕孩子饿坏了呀。
比如,她规定孩子看电视不能超过40分钟,在孩子跟她讨价还价时,老人总是过来插话:你让他看完呗,干嘛那么较真。
还比如,孩子打了别的小朋友,她要求孩子去给人家道歉,老人又是心疼又是不忿:谁让那娃说脏话,凭什么给他道歉,我娃不要面子了!
如此种种,老人的话总结起来就是“你干嘛那么较真”“你干嘛那么严厉”“小孩子懂什么”......
“亲爱的,你不知道,我成了家里脾气最差的人,但越发火越感到无力,唉......”晓梅感慨道。更要命的,这种分歧带来的焦虑让她夜不能寐,都说“惯子如杀子”,她害怕孩子长大一事无成,只会啃老。
我认识很多像晓梅这样的妈妈,生完孩子后,便迅速进入状态,拿出拼高考的劲头学习怎么育儿,但走着走着,发现最后只剩下她这一个火车头了。本来应该跟她并驾齐驱的老公,除了诈尸式地出现就是和和稀泥。家里的老人,能不给你使反作用力就谢天谢地了!
其实,解决这种问题有个最好最快的办法就是——自!己!带!当然,很多家庭是做不到的,条件不允许嘛,所以这个方法自行忽略。
那么,接下来就是接受现实。我告诉了晓梅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试试:
01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再谈其它
通过跟晓梅的谈话,我发现她很不注意情绪管理,我能想象她跟老人争论时歇斯底里的样子。孙瑞雪在《完整的成长》一书中说过,在儿童期,孩子和妈妈是情绪共生的,这使得儿童对妈妈的情绪有着天然的敏感度和觉察力。
妈妈不开心,孩子开心得起来吗?再加上家里整天因为自己的事情争吵,孩子身处其中,压力可想而知。
我们本来是为孩子好,到头来却无形中毁了孩子。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方式,极其不可取。所以面对育儿分歧也好或其它问题也好,家长一定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谈其它。
02向孩子解释“分歧”,但原则还是要坚持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但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因为爱孩子,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责老人。
温和地告诉孩子爷爷奶奶对他的爱,但要坚定地执行规则。
比如可以告诉孩子:爷爷奶奶心疼你,怕你饿了才给你零食吃,但咱们说好了,不吃饭不能吃零食的,你要遵守。
03 不把老人当敌人,帮他们调整爱孩子的方式
中国家庭成员之间普遍缺乏界限感,尤其是老一辈,他们不是故意要怎么样,而是没有这种意识,再加上隔代亲,老人很容易忽视规则,溺爱孩子。我们不要妄图改变他们,而要去影响他们。可以时不时跟老人聊聊身边教育孩子失败或成功的案例,这比那些生硬的育儿理论更能打动他们。
对于自己教育孩子时的某些做法,也要沟通充分。拿孩子打人要不要去道歉这件事来说,可以告诉老人,孩子打人就是错了,如果我们不去道歉,那他永远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别人也不愿意跟他交朋友,这样是害了孩子而不是爱孩子!
相信大部分老人都还是讲道理的,在我们的影响下,他们会调整自己爱孩子的方式。
04做对孩子最有影响力的那个人
曾听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让老人带娃就像套餐服务,套餐里有你喜欢的也有你不喜欢的,但你不能随自己的爱好去选择。
让老人带娃,你就要做好“好处、坏处全都有”的心理准备。
但话说回来,即使我们放弃工作,自己带娃,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能带的更好吗?我们是不是也会留有缺憾?所以妈妈们要放宽心,以后孩子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没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一击。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做那个对孩子最有影响力的人,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判断明辨是非。
而且放心,这点不难做到,因为谁也取代不了爸爸妈妈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
05获得爸爸的支持
关于育儿分歧,我们跟老人争得多,但很少跟爸爸讲,可能因为第一爸爸忙,第二我们觉得跟他讲也没什么作用,所以就自动屏蔽了爸爸的角色。从爸爸的角度看,工作一天回到家,家里乱糟糟、闹哄哄的,婆媳矛盾搞得自己心烦......
所以聪明的妈妈从来不会忽略爸爸的重要性,可以约个时间跟爸爸敞开心扉地谈一谈,注意谈的时候要对事不对人,那些正确的育儿观念爸爸接受起来肯定更容易。有了爸爸的支持,我们就会从容很多。
“谁说为母则刚,谁不是百炼成钢”,看似段子的话,却道尽做妈妈的辛苦。漫漫育儿路,育人先育己,从情绪管理到人际沟通,化解分歧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愿天下的妈妈,都能够开心育儿,家庭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