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前224年,秦将李信率秦军二十万主力猛攻楚国,楚国名将项燕力战却不能敌,只能够勉强击退李信的部队,暂保楚国一时平安。不久,秦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再次攻入楚国境内,此时的楚国已经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项燕自刎报国,项氏子孙流落各地。
秦兵马俑
从楚国灭亡的那天起,项伯和项庄就带着项燕的孙子项羽四处流浪,时刻寻找机会光复楚国。但随着秦皇统治力的加强,复兴楚国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直到陈胜吴广起义爆发,才让项氏后人看到了机会。同年,项羽诛杀秦属会稽太守殷通,正式加入到了起义运动中去。
在随后的日子里,项羽凭借自己的勇武和战无不胜的战功,逐渐获得了其他诸侯的认可,并被众诸侯推举成为义军元帅,率领六国复辟势力的军队继续进行反秦大业。随着秦帝国势力的渐渐萎缩,项羽逐渐心生夺取天下,建立新帝国的心意。
但事与愿违,本来最有可能夺取天下并再次完成统一的项羽,却在楚汉战争中一败再败,最终被迫在乌江边自刎,彻底告别了他心中的那片江山。实际上,项羽兵败、刘邦获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并非是一个奇迹。在秦帝国逐渐崩溃的同时,项羽的败象就已经初露端倪,最终亡命于乌江也是必然的结果。
西楚霸王项羽画像
频繁屠城导致人心离散
项羽最令后人所诟病的便是他每每攻下一座秦属城池,都要对城中军民大开杀戒。纵观项羽的戎马生涯,他一共进行过六次屠城活动。在攻打襄城时,因城中军民誓死抵抗,造成楚军进军速度缓慢,并出现了大量伤亡,项羽便在战后屠尽城中军民,襄城一时间血流成河,堪称人间地狱。
仅仅过了半年,项羽又在城阳屠尽了城中军民。随后的新安之战,项羽也采取了相同的方法泄愤。最令人发指的便是在进入咸阳后进行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并放火焚毁了咸阳城。
不仅如此,项羽还曾经对秦朝降军大行屠杀,二十万手无寸铁的秦军就这样被戕害,使项羽永远背上了残暴不仁的恶名。《史记·项羽本纪》中曾记载:
"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侯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秦将章邯
在笔者看来,项羽之所以选择频繁屠城和屠杀秦朝降军,主要是对秦室憎恨的体现。对于那些轻而易举就夺取的秦属城池,项羽则很少进行屠城。而对于那些抵抗顽强,造成楚军严重伤亡的守军,项羽常常通过屠城泄愤。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缓解军中的怨气与愤怒,给了将士们泄愤的机会。但这样做的坏处却远远大于所谓的"好处",一次又一次的屠杀事件让项羽失尽了人心,他暴虐的形象深深印在了处于那个时代的每一个百姓的心中,更别提会受到百姓的爱戴了。
反观刘邦,虽然在起兵前期也曾经与项羽联手屠城,但刘邦很快就再也没有进行过屠城活动,而是选择与项羽划清界限。尤其是在刘邦进入咸阳后与当地百姓定下"约法三章",并封存了秦皇宫,更是受到了咸阳百姓的一致好评。在想到项羽暴虐的行径后,这就使人心尽数倒向了刘邦一边,刘邦自然会获得百姓的一致拥护。
汉高祖刘邦画像
过分自负,弃阳谋阴谋不用
项羽的自负是与生俱来的,这与他的贵族身份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作为楚国贵族名将项燕的后代,项羽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并非常人,而是"天选之子",自己的出现正是为了结束暴秦的统治,恢复楚国往日的荣光。
项羽的这种性格并不能够称得上是自傲,而应该称之为自负。当然,自负这一词用在项羽身上还是有些不太合适,毕竟项羽确实有着傲视天下的资本。汉将韩信与项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二人却有着本质的不同。韩信虽然自命不凡,但却从不轻视对手,与项羽交战时更是细细揣摩项羽的薄弱之处。而项羽则耻于分析对手,一味地认为两军对战,关键在于正面拼杀,而忽略了计谋也会影响战局走向这一因素。
楚国名将项燕
在项羽历经的各大战役中,他很少采用阳谋或阴谋,而是只凭借自己的勇武和优秀的御兵能力在战场正面给予敌人严重杀伤。项羽一生中最值得骄傲且最为后世津津乐道的想来应当是彭城之战了,仅仅以三万精骑就大破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对此,《史记·项羽本纪》中有着详细记载:
"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
军事史上的奇迹:彭城之战
在笔者看来,项羽的这种想法也并没有错,这毕竟是他的长处,项羽也确实依靠发挥自己的长处获得了许多场战役的胜利。在韩信尚未加入汉军阵营以前,刘邦不管施展多少阳谋阴谋都不能撼动项羽的地位,甚至不敢率兵出蜀地入中原,直到韩信的到来才有所改观。项羽的勇武天下无敌,但想要夺取整个天下并建立起自己的统治,仅凭勇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合适的阳谋和阴谋相佐才能够事倍功半。可惜的是,项羽并不屑于如此,这才会导致最终的失败。
没有做到选贤举能,反而任人唯亲
项羽因其自身战功和特殊的身份,在秦末起义中很快脱颖而出,并逐渐成为各路诸侯的领导者。楚国复辟后,项羽官拜上将军。随后率领部众在与秦将章邯的交锋中大获全胜,得到了其他路诸侯的信服。不久,各路诸侯纷纷前来恭贺项羽立下旷世奇功,并自愿拥立项羽为反秦联军的总盟主。这一时期的项羽虽然名义上屈居于楚怀王之下,但实际上已经成为楚国,乃至天下义军的总领袖了。
楚怀王熊心雕像
在这种大背景下,天下的有志之士自然都会将投奔项羽作为首要目标,而很少有人会选择投奔刘邦这样的小诸侯。一时间,项羽帐下门客的数量激增,许多能人志士纷纷来投,其中就包括韩信、钟离眛、陈平等等。
项羽帐下人才虽多,但项羽在选拔人才时却仅仅提拔那些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宗亲,或者是自己曾经的好友。对于那些出身贫寒,且在自己声望逐渐扩大后才赶来效力的人才则通常不予重用,最为突出的例子便是韩信。韩信在投奔项羽后曾经多次献策,但都不被项羽采纳,心灰意冷的韩信这才选择弃项羽而投刘邦。
弃项羽而投刘邦的韩信
陈平在项羽帐下效力的些许时日里就已经发现了项羽这一缺点,对此,《史记·三十世家·陈丞相世家》中曾有记载:
"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高祖刘邦雕像
陈平所言可谓是一针见血,直接指出了项羽任人唯亲,而并非唯才是举的用人缺陷。如果说项羽仅仅是一名将军,那么这样的缺陷并不足以影响他的光辉和事业。但如果项羽想要争夺天下,那么将会因此失去很多人才。
在刘邦渐渐崛起后,天下大多贤才都能够看出只有刘邦和项羽二人有着逐鹿天下的资本,而天下最终也会落入二人中的一人手中。这些被项羽所冷落的能人志士在对项羽心灰意冷后,自然会选择投奔刘邦。如此,项羽帐下的人才日益减少,而刘邦的团队则日益壮大起来。所谓得一将才胜过千军万马,刘邦幕僚团规模的扩大为其以后获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汉帝国开国元勋陈平
结语
总的来说,项羽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坐拥天下,成为新的天下之主。导致其最终自刎于乌江的根本原因是他的性格所导致的。项羽既然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封建王朝,就要做好向皇帝身份转变的准备,而并不是还保持自己武将的身份。作为帝王,更多的是要掌握御人之术,而不是每逢战事都要亲自率军冲锋,以杀敌建功为唯一乐趣,而项羽恰恰不会这种御人之术。
随着占领的城池数量越来越多,前来投奔的人才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项羽已经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但他又亲手败光了属于自己优越的条件。项羽先是不断屠城,致使人心离散,失去了百姓们的支持和爱戴;再加上任人唯亲,对于那些非宗亲和非旧友的人才一概罢之不用,导致许多人才纷纷其他而去,曾经属于项羽的优势就这样不复存在了。
项羽之所以会失败,根本原因可以说是他的野心和自己的能力并不相衬。从军事角度来说,项羽不仅是名将,更可以称得上是"天赐神将"。但从政治角度来说,项羽毫无政治头脑和政治远见,这才是最终导致他最终兵败身死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史记·项羽本纪》
2.《史记·三十世家·陈丞相世家》
3.《从性格弱点看项羽失败的原因》,晋文 、韩丽红著
4.《刘邦和项羽曾经联手"屠城"》,王立群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