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金人侵犯中原。在抗金斗争中,涌现了许多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在南宋政权建立前后,不少人都表示了同仇敌忾的决心,甚至在服饰装扮上,也体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
北方中原被金人占领后,一部分人迁往南方,他们怀念故土,生活上尽量沿袭故都东京的习俗。此时,宋徽宗、钦宗被金人虏去,生死未卜,使举国臣民感到莫大的耻辱和刺激,稍有廉耻心的士大夫都不再讲究衣冠体面,普遍穿着军中作战的戎服―紫窄衫,以此表达抗金的信心。
身为至尊的宋高宗,却不积极替父报仇,为国雪耻,而是企图苟安江南,享受帝王的荣华富贵。他重用奸臣,残害忠良,他为了制造安定假象,提高君权,下令公卿、官员恢复过去的冠带,理所当然地遭到抵制。绍兴二十六年(南宋政权建立近三十年)他又一次颁令,严禁士大夫穿紫窄衫见老百姓。士大夫们无可奈何,只得放弃紫衫。不久,他们又纷纷穿起了白色的“凉衫”,有一位官员上书高宗说,近来土大夫穿的白色凉衫,非但不美观,而且看上去像穿孝服,于其这样,还不如准许他们穿紫衫。土大夫们这种作法,实际上是对二帝被害、国家遭辱寄托的哀愤,也是对投降派的抗议。宋高宗大概也看出民心不可侮,只得作出让步,在禁止穿白衫的同时,允许穿紫窄衫。从此以后,白色的凉衫就成为凶服(丧服)。
南宋的士大夫还兴穿“野服”,表示不愿与朝廷投降势力同流合污的意向。
野服的式样近似古代的深衣。本来,汉朝以后到唐、五代,深衣已无人穿着,只是在帝王祭祀用的衮服中,还保存了一些形式。北宋的司马光,曾考证古代深衣做出来闲时穿,被文人传为美谈,但没人效仿。南宋时期,这种式样突然流行,著名儒学家朱熹,就常穿野服见客。他做的野服上衣宽大,直衣领,两边的带相连,腰间束着大宽带,闲居时解开,见客时束起。穿野服时,下裳必须用黄色,取“黄裳”之义,因为先秦时代野人穿的草服就叫“黄裳”。士大夫们穿野服,表示要以山野为伴,不理朝政,反映了他们对朝廷的失望和蔑视。正是在这种民族气节蔚然成风的基础上,出现了流传千古的民族英雄岳飞和文天祥,至今为人赞颂。
北宋盛行戴帽,南宋则兴戴巾,公卿皂隶戴的巾,取的名,也常常能表现出各自的思想倾向。南宋巾制有圆顶、方顶、砖顶、琴顶。老百姓甚至有戴面口袋的,不无讽刺之意。当朝执政几度努力,要让大家恢复北宋时的衫帽,但未能成功。奸臣秦桧裹的头巾取名“太师错”,有时戴的巾式又号称“四边净”,尽管他百般标榜自己,还是遭到南宋人民的唾弃。
岳飞的孙子岳河曾写过《程史》,记述了一段有关“巾”的故事:
绍兴十五年四月,宋高宗赐给秦桧银万两、绢万匹、钱千万,望迁桥附近的一座府第。高宗还特赏一席酒宴,借给秦桧官廷优伶,让他在新府大请其客。当天,大臣们纷纷出席,以示祝贺。酒宴间,优伶们开始表演,长篇说白后,有个扮演参军的,出台先盛赞一番秦桧的功德。另一副角则手提荷叶椅跟随前后,插科打诨,诙谐百出。正在皆大欢喜,哄笑不绝时,演参军的朝众人拱手,往椅上一坐,突然头戴的幞头落地。于是把头发绾成髻,戴起大巾,巾后面有两个环,当时叫双叠胜。副角问,“你这后头是什么?”演参军的回答说:“这是二胜钚呀?”不料副角拿起落在地上的幞头,猛打参军的脑袋,边打边说,“你就只管坐你的太师椅,拿钱收好处,把二胜钚(暗喻宋朝两位圣上)搁在脑后就不管了。
这样公开的当众羞辱秦桧使满座人都大惊失色,第二天,秦桧就命人将伶人下了监狱。可见,即使在头巾的小事上,忠与奸,抗战与投降,两条路线的斗争都鲜明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