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株洲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020-10-22新闻20

新闻发布会现场

昨日,由市委宣传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株洲市“决胜高质量全面小康、巩固决战脱贫攻坚”系列发布会举行经济高质量发展专场。

“我市以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全面小康品质,以打赢三大攻坚战夯实全面小康成效,以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以推动区域协调融合为小康社会拓展发展空间。”市发改委副主任许大为说,近年来,我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4年的2160.5亿元提升到2019年的3003.1亿元,GDP年均增长8.6%,成为全省第5个经济总量跨越3000亿元的市州,连续5年入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位居省内第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稳居全省前三,2019年达到7.46万元,突破1万美元大关,步入中等偏上收入行列。

“项目建设年”活动不断开展

大家的衣食住行都与它有关

近年来,“产业项目建设年”是在媒体上出现的高频词。听起来高大上的名词,对于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有什么影响?对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什么推动作用?

市发改委副主任周述勇介绍,我市从2013年起,持续开展了“项目建设年”“项目攻坚年”“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概括来说,活动加速了三个“大”:加速实现产业大转型、加速构建交通大格局、加速促进民生大改善,“无一不与市民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息息相关。”他认为。

产业方面,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全面完成,三一石油智能装备园、绿地滨江科创园等项目落地开工,清水塘将涅槃重生。“两机”重大专项、北汽株洲基地、奇点汽车、汉德车桥、湖南移动数据中心、长城电脑、中建材碲化镉发电玻璃、华录数据湖等十亿乃至百亿工程,或开工,或投产,塑造了具有鲜明株洲特色的“3+5+2”现代产业体系(解释见知多点)。

交通方面,长株潭城际铁路开通,洞株路快速化改造完成,长株联系更加紧密。响石广场改造、北环路C段、D段建成通车,株洲外环线真正“闭环”。湘江大道、莲株高速、东城大道建成通车,“株醴融城”步伐加快。醴茶铁路恢复客运、茶常高速公路开工,南四县联系通道不断增多。

民生方面,市民中心建成运行,百姓办事“多门”变“一门”。200座“建宁驿站”上岗,小厕所体现了大民生。长郡云龙实验学校投入使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长沙雅礼中学、长沙市第一中学也已落户株洲,株洲学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四大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神农大剧院、株洲博物馆、醴陵瓷谷、酒埠江旅游风景区等投入运营,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去处。

“挪穷窝”“换穷业”

搬迁群众走上致富小康路

“在附近山上种植30亩楠竹和10亩油茶,闲暇时还在东阳湖旅游景区务工,手头比原先宽松多了。”2017年,茶陵县桃坑乡马溪村黄伟华告别大山,搬进舲舫乡滋坑村集中安置点的新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起初黄伟华不愿意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地方,多亏扶贫工作队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不仅“挪穷窝”,还“换穷业”,如今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都说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落实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一环。我市是长株潭地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重的地市,于2016年启动这项工作,主要是将我市境内生活在罗霄山脉连片特困山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并通过实施一系列后续帮扶措施,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实现致富奔小康。经过努力,我市已于2017年底在全省率先完成全部搬迁任务。

经统计,我市建成集中安置区(点)30个,集中安置747户2255人,分散安置3358户10929人。为完善安置点的教育入学、看病就医、用电饮水等公共服务,我市新建卫生室4个,社区服务设施11个,活动室1个,文化广场15个。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对象通过发展特色农林业(农业种养殖)帮扶的有 2638 人,通过发展劳务经济(劳务输出)帮扶的有 5947 人,通过采取资产收益扶贫(入股分红)帮扶的有2324人,以上人口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总人口的82.7%。

例如醴陵市结合“全域旅游”战略,在官庄湖国家湿地公园、沩山古窑附近建立集中安置点,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渠道。白兔潭镇、浦口镇则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小工业园区、公益性岗位等实现贫困户就业脱贫。

智能制造、线上线下联动

传统产业有了新气象

讲述人:芦淞区发改局副局长 黄新颖

“拿货价99,5件起拿。”这是芦淞服装市场多年来的寻常场景。

“原价439元,现在99元,秒杀马上开始,手慢无。”这是今年疫情期间,网友们刷抖音时关注到的“新气象”。1月8日开始,株洲艾蒂佳佳服饰公司通过抖音平台直播带货,不到两个月时间,卖了10万件,填补了疫情期间线下实体的空白。

服饰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全国每4条女裤中就有1条产自芦淞。但近年来,受电商冲击、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等因素影响,芦淞服饰产业传统生产、交易模式日渐落后,发展面临困难。

思路一换天地宽。为了推动服饰产业转型发展,芦淞区主动向先进地区、先进企业取经,将智能制造、线上销售等“新招”引入服饰产业,使服饰研发设计和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销售也打开了另一片天地。

“上午8时服装样式下单,8时30分上裁床,中午出成品,下午2时即可发送到一线门店销售。”这是出现在芦淞区白关服饰产业园的真实场景,也是智能制造给芦淞区服饰产业带来的新变化。以湖南二狼狐轩服饰有限公司为例,公司建成了一条由自动铺布、智能裁床、吊挂系统三大核心部分组成的智能加工生产线,改变了以往一个裁缝一天只能做几件衣服的“低产”局面。

同时,芦淞区政府通过市场经理协会、市纺织工业联合会,或开展业务培训,或提供场地支持,鼓励各经营户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拓展销路,带动线下生产,激活服饰产业链,年初有效复工复产,同时也赋予了芦淞服饰更时尚、有活力的形象气质。

据悉,2017年以来,芦淞区已连续举办三届湖南服博会,共吸引现场观众达70万人次,参展商意向成交额超5亿元、38家市场交易额近20亿元,签约引进项目金额逾百亿元。

知多点

株洲特色“3+5+2”现代产业体系是什么?

2016年,清水塘老工业区启动搬迁改造是我市新旧动能转换标志性事件,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有着60余年深厚积淀的老工业城市将向何处?株洲市战略性地提出加快建设株洲·中国动力谷,全面构建“3+5+2”现代产业体系。

“3+5+2”现代产业体系即以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为引领,加速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特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陶瓷、服饰传统优势产业,实施“百家配套企业引进计划”,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

目前,动力谷10大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75%。轨道交通产业迈入千亿台阶,陶瓷产品出口份额占到世界的15.3%,芦淞服饰产业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服饰产业集群。

【来源:株洲晚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扶贫#新冠肺炎_社会#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