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海和扎西曲珍早已抱上孙子享受天伦之乐。青海日报记者 李庆玲 摄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大概就是相遇,我从源头来,有幸遇见你。
一个是事业有成却从小缺失家庭温暖的青海人张宝海,一个是母爱如山却对孩子病情束手无策的西藏姑娘扎西曲珍。两地相距千里,但缘分却让他们相遇相恋。从此,张宝海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庭,扎西曲珍有了一个幸福的依靠。
10月19日,参加2020澜湄万里行的中外媒体记者走进了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的张宝海夫妇家里。在奶茶氤氲的香气里,这对“汉藏结合”的夫妻向我们娓娓讲述他们从相遇到相守一生的故事。
张宝海的老家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镇,一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两岁时母亲改嫁,十岁时相依为命的爷爷去世,从此他无依无靠。
流浪、要饭、捡垃圾吃,成年后四处漂泊打工,张宝海吃尽了人生的苦楚。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因为淘金,张宝海迎来自己命运的转折时刻。后来,张宝海在拉萨投资开设了两家餐厅和一家商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三十九岁的他开启人生的高光时刻。而此时,正走在与他相遇路上的扎西曲珍却几乎被命运逼到山穷水尽。
家在西藏昌都的扎西曲珍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然而丈夫的突然病故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打击。儿子洛松加永在四岁时患上严重的皮肤病,全身皮肤大面积溃烂,扎西曲珍只身带着儿子前往拉萨寻医。
“钱都花光了,我背着儿子四处求医看病,脚底板都走烂了,我想在拉萨打工挣一张回家的票钱,可是当时街上没有一家店肯要我。”就在扎西曲珍走投无路的时候,缘分让她和张宝海相遇了。
“那天我走进他店里找工作,我不敢抱希望,但他不但没有嫌弃我们,还每月给我多发工资、管吃管住,让我带孩子去医院看病。”说到这里,扎西曲珍突然哽咽起来:“张宝海是我和孩子的救星!”
“她背着孩子走进我店里的时候太可怜了,我自己从小孤苦伶仃,我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助他人。”张宝海回忆,当时洛松加永因为皮肤溃烂,身上的衣服粘在身上,只能用剪刀剪下来:“我告诉她,一定要相信科学,带着孩子去最好的医院看病。”
一边打工一边带着孩子看病,就这样,扎西曲珍和孩子在张宝海的餐馆里安置了下来。在慢慢的相处过程中,张宝海在这个藏族妇女身上看到了勤劳朴实和坚韧不拔,而扎西曲珍也看到了这个汉族男人身上的善良宽厚和责任心。
于困境中相遇,于危难中相爱。2000年,张宝海和扎西曲珍领证结婚了。“结婚后,脏活累活都我来干,我一定让你幸福。”这是结婚时张宝海对扎西曲珍的承诺。结婚后,张宝海和扎西曲珍没有再要孩子,把全部的爱给了洛松加永,他们用心经营着这个小家的幸福。
“家里的事情我们俩商量着来,遇到事情都会换位思考。我老公对我很好,对孩子视如己出,用心爱护我们娘俩,这么多年,我的生活很幸福。”扎西曲珍说。
尽管人在昌都,但张宝海也时刻关注着家乡。2010年4月14日,当听闻玉树发生地震,张宝海和扎西曲珍带着紧急筹措的现金物资赶往灾区,成为灾后第一批赶往灾区的志愿者。“虽然我家在西藏,但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是青海人,我的心牵挂着家乡。”
帮助医生消炎输液、听受灾群众的诉说、安慰他们的心灵,十几天的志愿生活他们从早上七时出去到半夜才回。“有一个老奶奶家里人都没了,我们俩坐在老奶奶的床边听她哭诉了三个多小时,回去的时候到半夜了。”张宝海说。
2011年,扎西曲珍被推选为昌都市卡若区城关镇野堆村妇代会主任,2014年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在为村中发展做规划、助力村民脱贫致富方面,扎西曲珍的工作也得到了丈夫张宝海的全力支持和帮助。扎西曲珍说:“村里人借钱我都毫不犹豫,我和村里其他42户人家合伙投资盖了一家宾馆,年底的时候他们可以分红。我觉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016年12月,扎西曲珍一家被评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要去北京领奖,张宝海一家三口商量后便让没有去过北京的扎西曲珍作为家里派出的“代表”去领奖,“她和习近平总书记合了影,我都羡慕她了。”
在张宝海和扎西曲珍家客厅的墙上,挂了一幅字画,字画上只写着一个大大的“爱”字。爱是什么?张宝海和扎西曲珍夫妇用幸福的生活给了我们回答:爱是包容、是恒久、是仁爱。
碧波漪澜,发源于青海的澜沧江从西藏昌都缓缓流过,这是同饮一江水的缘分。汉族小伙、藏族姑娘,相依相守共同奋进,这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