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经典历久弥新,三明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贴近群众
非遗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传播民族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
把非遗所蕴含的深邃文化内涵
和内在品质挖掘出来,
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三明市深入挖掘“非遗”文化资源,
让“历史的声音”在各地久久回响。
下基层、进学堂……
市民通过不同的方式
接触、学习和了解非遗文化,
不仅拓展了眼界,
更是接受了一堂堂精彩的传统文化教育,
在全社会营造特色鲜明、
气氛浓郁的非遗传承氛围。
长汀客家鼓乐惊艳三明
三元区下洋社区居民邱亮生是长汀人。每逢农历八月初二,长汀人都要祭拜珨瑚王侯王(闽王王审知)。这天,老邱家里,一首首鼓吹乐此起彼伏,鼻吹二把唢呐、小铜特技、唢呐仿汉调等表演,令人叫绝。他来三明30年了,一直保持着这个习俗。他还按家乡习惯,特地请长汀的鼓乐班来助兴。
鼓乐班的6位乐师中,刘润生、刘秋林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长汀公嬷吹的传承人。公嬷吹利用两把唢呐,一高一低,对吹、合奏协奏,模仿男女生产生活场景,被誉为“客家民间音乐瑰宝”“八闽绝唱”“中国民间交响乐”。
汀州客家民乐源远流长,在当地有很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刘润生说,长汀客家人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社戏民俗,都会请乐班表演。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八月初二祭神,长汀河田的13个村会轮流守火,请乐班演出。
这回是乐班第二次到三明市区献艺。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赖登明教授特地组织了三明学院年轻老师前来现场观摩,与乐师们探讨、交流、学习。
最后,乐师们高声吟唱南词《天官赐福》,乐师们一边弹奏,一边按福禄寿喜顺序,各唱出八句祝福词,一曲南词近半个小时,乐音袅袅,歌声款款,主客陶醉其中……
阔公戏文化进校园 传承从娃娃抓起
在大田县文江镇朱坂村,至今保留着“福建宋杂剧”的遗存——作场戏,当地俗称“阔公戏”,因朱坂村的阔公信仰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大田县文江镇中心幼儿园特邀请文江镇阔公理事会理事余瑞现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将独特的阔公戏曲文化通过幼儿园活动进行传承和推广。
余瑞现讲述了每个角色人物故事,还详细介绍了剧目文本、表演形式、音乐唱腔、传承体制等,不禁感叹朱坂阔公戏的魅力,也使大家从故事情节中感受到真善美和假丑恶。
阔公戏是文江镇的传统艺术文化,从明辨是非善恶、知晓人情事理,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戏里戏外都有生动的体现。近年来,文江中心幼儿园将阔公戏文化元素融入幼儿园各项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一颗传承传统戏曲文化的种子,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将优秀传统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将乐县老年大学助力“将乐南词”艺术传承
2011年,“将乐南词”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并积极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将乐县老年大学积极助力非遗“将乐南词”艺术的传承,自1990年以来就在老年大学开设“将乐南词”专业班,教学“将乐南词”说唱、“将乐南词”小调等知识以及表演技艺。老年大学大爷大妈学员,每个季度 至少在公共展演场所开展一场将乐南词说唱艺术的展演活动。
近日,在将乐县文化馆群文小剧场,举办了一场将乐县老年大学南词班专场展演,共展演了12个精彩节目,特别是 用南词小调表演的 节目《垃圾分类新时尚》,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了解了垃圾分类知识,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梅林戏走进课堂 泰宁县大力弘扬乡土教育
在泰宁一中地方文化的课堂上,泰宁梅林戏团的老师正在为学生讲解梅林戏的发展史与传承,并现场教授同学们学习传统戏剧的唱腔,让同学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多的了解本地文化的内涵。
经过多年的探索,泰宁一中以当地厚重多元的乡土自然、历史文化优势,全力打造乡土特色教育,通过传授乡土文化课程,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了“探究乡土、人文见长”的办学特色。泰宁一中九年级学生江欣媛说:“梅林戏是我们泰宁本土的戏剧,我听着感觉很亲切,梅林戏进校园能让中学生更了解梅林戏文化的瑰丽,也让更多年轻人越来越喜欢梅林戏,愿意去传承梅林戏。”
泰宁一中立足乡土,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主题教育等活动,把课堂教学和地方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用地方文化感染和熏陶师生,增强人文素养,做自豪泰宁人。
来源:文明三明综合整理
本期编辑: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