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静夜,临窗而坐,微风透纱,浅凉轻拂,目澈神清,心舒意爽。捧一卷咏秋的古诗,专注凝读,思绪渐入诗境,古人吟咏仲秋的佳作连篇,但因诗人处境、心态各异,抒发出浑然不同的悲喜情怀。
杜牧的《山行》最耳熟能详:公元839年仲秋,杜牧卸任睦州(杭州淳安)刺史,赴长安任职,做了多年地方小吏,终于入朝为官,杜牧的心情无比舒爽。途经长沙,在岳麓山一片枫林停住马车,坐在树下,极目环顾,诗兴顿生:“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路、红叶、白云、人家,一幅清新明艳、秋色撩人的画图,不但情景兼备,也折射出诗人官场得意的心境。
唐宝应元年(762年)仲秋,杜甫心情也不错,他去往梓州(四川省三台县)途中,寄宿客栈。清晨推窗远眺:天台山清幽如画,潼水若天抛玉带,银辉闪烁……面对佳景,脑中涌出佳句,即临案挥毫:“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写到此,端笔揣摩:词句景有远近、意含动静,不乏朴实明快、韵味悠长……突然,一阵疾风涌窗,将墨迹未干的宣纸吹落在地,让他的诗兴也陡然下跌,不由想到自己已年逾天命,仍在四处漂泊,油生一股悲凉,捡起宣纸铺平,继续走笔:“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客亭》)
本想吟诵金秋美景,但情绪走低,笔随心转,借秋风凄凉、薄纸飘坠,慨叹自己处世坎坷、年老病衰的悲悯处境。
同是仲秋,元代的马致远心情也糟透了,他在大都(北京)实在混不下去了,便去江南另谋生计,走到姑苏城外,本是夕阳金辉、秋色盈目,在他被愁苦笼罩的眼中却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天净沙》以词句苍凉、意境凄美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父”。
暑热消遁,寒秋迫近,开始风扫叶落、枯黄萧瑟,让马致远总看秋天“不顺眼”,他写的散曲、词牌,描述秋天总是充满愁楚悲凄:“戴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叹世》)、“送客时,秋江冷,商女琵琶断肠声。”(《浔阳江》)、“芦花谢,客乍别,泛蟾光小舟一叶。豫章城故人来也,结末了洞庭秋月。”(《洞庭秋月》)
喜秋悲秋、咏秋殇秋,诗人们借秋色寓意抒怀,凭秋光张扬个性,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把送别友人的心境抒发得淋漓尽致;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勾画出悲凉秋日偏遇故人的离愁别绪,难以割舍的情怀;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是一种乐观豁达;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是一缕思乡情结;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是一腔剑胆豪心。
悲喜仲秋一卷诗,古人在艳阳临照、天高气爽的季节,用清新凄美的心境和实感,抒发自己的真挚意愿,如今重读经典,给心灵做一次梳理和沐浴,让人轻松舒爽地迎接又一个朝霞喷薄、风清日朗的晨曦。(周铁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