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空腹血糖正常,并不能排除糖尿病!还有这6误区,糖友千万别弄错

2020-10-20新闻7

自从母亲因糖尿病并发肾衰竭离世后,赵先生对自己的血糖也变得特别在意,每年都会定期抽血检查下。

看到每次空腹血糖都正常,他也就渐渐放宽心了,觉得糖尿病不会这么快就找上自己,中间就有几年放弃了,没有继续坚持测血糖了。

但谁知道,就是这一点疏忽,却出了岔子。

三年前,他得了一次感冒,快一周了也还没好,只好去医院就诊,医生让他做了血常规,顺便还测了下随机血糖,但真是不测不知道,一测吓一跳,随机血糖竟然13.8mmol/L。然后,又安排他做了糖耐量,最终确诊是患了2型糖尿病。

由此可见,空腹血糖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2型糖尿病。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血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直线,而是一条波动的曲线。

一般来说,正常人的空腹血糖相对会比较低,吃饭后血糖会逐渐升高,到餐后1小时到达一个高点。

也就是说,如果检查出空腹血糖高出正常值时,那么餐后1小时血糖可能早就已经超出了正常值。

而如果你空腹血糖正常,且餐后1小时血糖波动幅度比较小,低于10.0mmol/L,那么基本可以排除糖尿病了。

但如果你餐后1小时高于10.0mmol/L,可能就是糖尿病或处于糖尿病前期了,最好去医院做一个糖耐量试验以明确下。

所以说,单单只是空腹血糖正常,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整体血糖水平,更无法完全排除患糖尿病的可能。

当然,像赵先生这样误以为“空腹正常,就不会得糖尿病”的人,在生活中其实为数不少,甚至还有很多人即使患病多年,仍旧对它存在诸多误解,常常误入歧途。

为了避免大家屡屡中招,控糖管家-小杰收集整理了6大典型的认知误区,一起来学习下吧:

1、糖尿病是吃糖太多引起的

糖尿病和吃糖的关系,很多人都搞不明白,认为平时少吃糖,就可以避免糖尿病,而糖尿病就是因为吃糖吃多了。

其实,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疾病,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也就是说,糖尿病并不是因为糖吃得过多,而是因为机体无法利用摄入的糖,因此,单纯地多吃糖,跟糖尿病的发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2、得了糖尿病,也没多大事

作为糖尿病的“重灾区”,我国有近1.14亿人被诊断患有糖尿病,差不多每10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这也让很多人不以为意,觉得糖尿病太常见了,得了病也没什么要紧的。

殊不知,人体器官长期浸泡在高血糖的环境中,最终会导致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大血管病变等多种并发症,而这些病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都非常高。

3、不甜就随便吃

有些糖友认为,糖尿病就意味着与甜的食物“绝缘”,所以平时就选择一些口感偏咸的面包、饼干,或是糖尿病专用的甜味剂食品,在饿的时候直接用它们充饥,完全不注意控制进食量。

事实上,市面上各种面包、饼干都以粮食为原料,同主食一样,吃下去一样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

而即使吃的食物是低糖的,仍然需要计入每日进食的总量,这也才能达到饮食控制的效果。

4、吃多了加药就行

人在饥饿时,往往都会胃口大增,糖友也不例外。

有的糖友就会想“要赶紧把这多吃的热量抵消掉”,于是自己把服用的降糖药加大剂量,本来平时只用吃一片的药,直接改成了吃两片。

而这样做,不但会影响平日饮食控制的效果,而且还会加重胰岛的负担,进而增加了低血糖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发生的可能,反而对病情的控制更不利。

5、打了胰岛素就不控制饮食

还有一些2型糖友,因为病情原因,从口服降糖药调整到了打胰岛素治疗,于是就错误的以为打胰岛素就不必再进行饮食控制了。

其实,胰岛素治疗,只是为了帮助血糖控制更加平稳,而胰岛素的使用量,必须在饮食固定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如果饮食不能好好控制,血糖同样会不稳定。

所以,胰岛素治疗的同时,也需要配合营养治疗,而且是非常有必要的。

6、少吃一顿,就少吃药

为了控制好血糖,还有糖友会选择少吃一顿饭,特别是早餐,认为这样就可以少吃一颗药,毕竟“是药三分毒”嘛。

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自作主张“减药+不吃饭”却是不可取的。

因为吃药,是为了对抗进食、体内代谢或其他激素所导致的高血糖。而不按时吃饭,则容易诱发餐前低血糖,如果一顿不吃或少吃,可能会导致下一顿食量的增加,引起血糖较大幅度的波动,更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因此,在没有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切不可自行减药或停药。对于糖友来说,按时、有规律地用药和吃饭,才是最紧要的,切莫“因小失大”,让自己陷入险境!

#糖尿病#内分泌疾病#糖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