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影视剧中古人也按指纹,难道古代就有指纹识别技术?还真有

2020-10-20新闻23

按指纹的起源

在当今指纹研究领域,国际公认中国是最早应用指纹,并掌握指纹识别技术的国家。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将指纹应用于契约、诉讼等领域,可以追溯到周朝。在《周礼》中就有多处关于指纹应用记载:

《周礼》记载:“以质剂结信而止讼”。

其中质剂一词,汉代郑玄解释为:“两书一扎, 同而别之也, 若今下手书”。

唐代大学士贾公彦又对下手书作出了进一步解释:“郑云若今下手书者, 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 与古质剂同”。

那么画指券又是怎么回事呢?从现今出土的大量唐代文书、契约中可以看出,画指券分为了三种方式:

按下整个指节作为印记,这是唐代采用最多的方式。

直接以指印为凭

按下整个手掌印

由此可以看出,早在周朝,手印就成为了契约争端中的重要凭据。

而贾公彦因为对指纹研究的突出贡献,被德国指纹学家海因德尔称为指纹鉴定领域第一人。

指纹在刑事领域的最早应用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山出土了一批珍贵的秦国竹简,记载的是战国晚期秦国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占卜的内容,这就是著名的《云梦竹简》。

其中一篇名为《封诊式·穴盗》简,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件:一个小偷挖地道进入一户人家进行盗窃。 相关部门对这个盗贼定罪时,依据的重要证物为:“内中及穴中外壤上有厀 (膝) 、手迹, 厀 (膝) 、手各六所。”

意思是小偷行窃时在地道及屋中留下的膝盖,手印等六处痕迹。

这段记载成为了将指纹应用于刑事案件的世界最早记录。

而且早在周朝到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发现指纹纹路的不同之处,并将纹路分成了斗、箕、弓三大类,每一类又细分了若干小类,例如“斗”,可分为环形斗,螺形斗,双箕斗等等。

指纹鉴定技术的成熟

到了宋代,人们对指纹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这主要得益于“看手相”技术的风行和发展。我国现存较早的手相书是五代时期宋齐丘的著作《玉管照神局》,当中记载有相手、相面、相骨等内容。而到了北宋,此类书籍增加到了几十种之多,较为著名的有《掌手经》、《指掌诀》等。

当时民间流传着一首民谣:一螺穷, 二螺富, 三螺四螺开当铺……” 赵向欣:《中华指纹学》

“螺”指的是指纹中的螺形斗。海因德尔将这首民谣收录于著作《指纹鉴定》一书。

我们抛开宿命论的内容不谈,至少当时的人们对指纹的特点有两点重要发现:

人们的指纹纹路各不相同

指纹纹路终生不变

因为这两大特征,自宋以后,指纹正式成为了契约、诉讼中的重要凭证。《宋史·元绛传》便记载了一个案例:

永新县富户龙聿,为了骗取周家的上等耕地,引诱少年周整赌博,使周整欠下巨额赌债。随后龙聿逼迫周整与其合谋,偷得留有周整之母手印的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下了周家以上等肥田抵债的契约。

周母当然不服,先后到县、州两级府衙告状,但是因为契约留有周母的手印,致使周母屡屡败诉。后来元绛任永新县知府,周母再次诉讼。元绛认真审理卷宗时发现了破绽:落款年月日写在了手印之上。说明这张契约是先按的手印,后写的文字。

以此为依据,元绛断定此契约无效,为周母讨回了公道。时任安抚使的范仲淹得知此事,上表对元绛予以表彰。

综合以上案例,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周母败诉原因为契约上印有周母指纹,说明宋朝已经具备了指纹识别技术。

指纹已经成为当时契约、诉讼等行为的常用依据,说明指纹识别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指纹解决社会大问题

按指纹作为一种方便、高效、安全的凭据,自宋以后,从契约、讼状,到婚丧嫁娶等领域,都被民众广泛使用。

其实在古代,保证文书的有效凭证,通行作法还是以签字、画押为准。但是受限于客观因素,古代民间文盲率非常高。以指纹作为有效凭证,能够更好的规范民众生产生活中的诚实、守信原则,对商业秩序的维护、社会的管理、法律的保障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指纹由上百个特征点所组成,每个人的特征点的排列顺序都不相同。所以即使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也能对清晰的指纹进行比对,识别出相同或不同来。

而现今的指纹识别技术,则大幅度的提高了指纹识别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不再需要完整、清晰的指纹,只要对指纹局部的4-5个关键点进行识别就足够了。

从理论上来说,存在完全相同的两枚指纹的可能性是有的。只是这种概率恐怕从宇宙创生到如今,如此悠久的时光中都不会发生一次。

#名著典籍#指纹#指纹识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