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功之人的命运都是怎样的呢?按照常理,立功之人会得到认可和封赏。但是,如果功劳太大,却未必如此。从历史上看,功高盖主的人大多没有好结局。最让我们痛心的是民族英雄岳飞。尽管有一片赤胆忠心,但他的强大被朝廷认为是威胁,最终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当然,被残忍杀害只是“功高盖主”的其中一种情况。一个人功劳越大越“危险”吗?其实是选择决定命运。
选择01:继续强大,走向巅峰
能建奇功之人,绝非等闲之辈。所有功高盖主的人之所以能取得赫赫战功,肯定有过人的本事。立大功之人,从立功那一刻起,就注定没有了回头路,只有继续强大,才能走向巅峰。
还记得汉高祖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历史吗?刘邦和项羽同为攻秦起义军,在实力上,项羽具备绝对的优势。然而,在攻秦作战的最后时刻,刘邦却阴差阳错地先进入了秦都咸阳。对于整体战斗来说,刘邦算是立了大功。但是,对于项羽来说,刘邦就变成了威胁。
后来,项羽及其谋士摆下鸿门宴,企图在席间谋害刘邦。刘邦死里逃生,也彻底清醒。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成为刀下鬼,要么称王称霸。刘邦要做的,就是让自己足够强大。于是,刘邦广纳人才、养精蓄锐,最终打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走向人生巅峰。
现实生活中,当你的功劳已经让他人感受到了威胁,要么你就避其锋芒、低调行事,要么你就继续让自己更加强大,强大到对方望成莫及,强大到对方无法伤害你。
选择02:功高盖主,原地不动
历史上,很多立大功的人,最后都得到了第二种结局。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一,功高盖主;第二,不懂低调行事;第三,不知隐退。我们讲讲韩信的事。根据《史记》记载,刘邦和韩信曾经有过这么一段经典的对话。
刘邦问:“我能够带多少兵啊?”
韩信答道:“陛下最多带兵十万。”
刘邦又问:“那你呢?”
韩信回答:“我们多少兵都能带,多多益善。”
从对话中,可见韩信是个有本事之人,同时也是个狂傲之人。不可否认,韩信对汉军得天下功不可没。他为刘邦出生入死,平定关中,擒获魏王,夺取代地,击败赵国,占领齐地,挺进垓下灭项羽,可谓居功至伟。然而,最终却死在吕后的菜刀之下。为什么呢?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韩信后来有些居功自傲了!据传,当时军中,兵器均刻上“不杀韩信”四个大字。这样一来,身为王者的刘邦如何心安?
《菜根谭》记载:“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一个人,哪怕有盖世的功劳,假如因此而骄傲自满,就必然要栽跟头。
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立了大功后到处炫耀,甚至以此作为和上司讨要资源的资本,那他迟早要吃亏的。
选择03:功成身退,主动撤离
《道德经》记载:“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认为,功成名就之后应适时退下,这是自然规律。那些在功成名就之后能及时隐退的人确实是聪明的。张良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和韩信相比,张良算是个聪明人。张良,和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他也为刘邦立下汉马功劳。刘邦在称帝之后,曾经称赞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然而,当大汉王朝建立之后,张良就急流勇退,主动提出归隐乡田的请求,总算是安享了晚年。
历史上,还有一位立大功之后主动隐退的高人,他就是范蠡。作为勾践的股肱之臣,范蠡既能指挥战斗,又能振兴经济,可谓居功志伟。然而,在勾践复仇吴国之后,范蠡却主动隐退。也因此避免了一场类似文种那样的杀身之祸。
现实生活中,如果你的功劳超过了领导,怎么办?记得不要居功自傲。要懂得把功劳归于领导,要懂得低调不张扬。如此,才不会陷自己于险境。
结束语:
能建功立业,是一种本事;能保全自身,是一种智慧。立功之人,最终是哪种结局,看的完全是自己的抉择。要么破斧成舟,跨越巅峰;要么急流勇退,另觅人生;千万不要懵懵懂懂,原地不动,成为别人的眼中钉,最后被人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