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广州&黔南:扶贫溯流上,中医进苗乡

2020-10-20新闻25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溯珠江水系而上,穿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县城而过的蒙江,是珠江的上游,从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长途跋涉前来开展医疗帮扶的医生,在这里出了名。

这个周六,是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医生黄海青到罗甸县人民医院一周年的日子。一年前,他携小针刀疗法、整脊手法等中医技术,带着广州先进的医疗和科室管理理念而来。坐诊看病、培训团队、巡讲义诊……他力求在当地打造一个“带不走的中医科”。

如今,罗甸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日益壮大,诊治效果在民众中一传十十传百,先后帮助多名当地人解决陈年旧疾,提高生活质量。科室床位较建科之初翻了5倍,改造天台作病房,夏无空调下雨漏水,前来就诊的病人仍然络绎不绝。广州的中医技术沿着医疗扶贫之路溯流而上,在700公里外的罗甸扎下了根。

携“刀”进山

乘电梯走进罗甸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所在的5楼,电梯门开,挂满病人所赠红色锦旗的墙映入眼帘。锦旗上的赠与人一列,还特别标明了赠与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帮扶专家。自2017年4月起,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开始开展对罗甸县人民医院的医疗帮扶工作,至今已经派出4批驻点医生。

黄海青便是这第4批医生。自去年10月来到黔南州罗甸县人民医院,时间已经匆匆过去了一年。做出从广州来到罗甸的决定,他只花了半天的时间,“上午接到通知,下午便要给出答复。”他回忆,“做出决定的时候是忐忑的,从广州到罗甸单程路程就需要六七个小时,而家中4岁的大女儿和2岁的小女儿正是需要人照顾的年纪。”

幸而,黄海青向家人征求意见时,家人给予了全力的支持。为了让他安心,在家中老人帮忙照顾的同时,又聘请了一名保姆协助,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今年4月,半年的帮扶期满时,受医院挽留,黄海青又继续留了下来。

在来到罗甸以前,黄海青已是一名有着十年经验的“老中医”。易罐、穴位埋线、小针刀、整脊手法……他携多种中医疗法而来,填补当地中医康复科诊疗技术的空白。其中,小针刀是黄海青的“拿手绝活”,他称之为中医的“核武器”。“小针刀的疗效比常规中医疗法更为明显,对颈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更有效果。”黄海青说道,对于当地常见的痛风病,他常用小针刀为急性发作的患者放血缓解疼痛,加以调理加快肾脏代谢,加速恢复。

由于效果显著,罗甸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的名声在民众中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响亮起来。此前在外地求医的本地患者回到罗甸,更有省外的患者慕名而来。

中医的招牌在这里打响了,科室的规模随之扩大。中医康复科所在五楼的露台用挡板封闭围起,支撑的钢梁抬头可见,不大的空间内见缝插针地安放了100多张床位,尽管“露台病房”夏无空调下雨漏水,前来就诊的病人仍络绎不绝,在这个小县城里,科室的日均门诊量维持在50人左右。

播下“医”种

“要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仅仅依靠广州帮扶团队的力量是不够的。”黄海青更希望能够将广州先进的中医治疗理念和科室管理经验,移植到罗甸县的土壤上,打造“带不走的中医科”。

在院内,他鼓励中医康复科的医生走到其他科室中,将中医治疗的意识和疗法带到神经内科、呼吸内科、骨科等科室中,提高其他科室采用中医治疗手段的尝试。这个做法便是移植自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在越秀区中医医院,每个科室都会配备中医针灸、按摩疗法。这是可复制的。”黄海青说。

针对院内欠缺传染病防治意识,缺乏独立传染病房,患者床单未实施一人一换的情况,黄海青制定了科室管理制度,将科室中的3个床位固定为具有传染性病人使用,并为前来就诊的病人发放封口袋,每个病人使用床单后将床单封存在袋中,以备下次使用,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出现。如今,中医康复科每个病房门口的立柜内,都满满堆放着用塑料袋封起的床单,塑料袋上贴着标签写着所属患者的病床号和患者姓名。

不管是医疗技术还是科室管理理念,归根结底都与医疗队伍的素质相关。“要提高医生的整体水平,就需要把年轻的医生带起来。”黄海青认为,县级医院不一定要做高精尖的医疗技术,打好基础,能够为当地群众治疗基础性疾病更为重要。

然而,罗甸县人民医院与大部分基层医院一样,都面临着人才缺乏和流失的问题。“许多年轻医生刚来的时候才刚刚毕业,连拿针都不敢往下扎。”黄海青说。为此,他手把手地临床带教,岭南林氏正骨手法、胸椎美氏整脊手法、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只要有人想学,他都尽心教授,对于疑难重症的病例,他也集中医生进行个例分析讨论,帮助当地医生积累经验。

如今,罗甸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的整个团队,已经能够独当一面。随着门诊量的增加,罗甸县人民医院的中医康复科逐渐壮大至31个人,科室更是创下1400多万的年度业绩,刷新了医院的历史新高。

黄海青的课堂也从罗甸县人民医院,开到了乡镇卫生院的基层医师培训和义诊活动中。他毫不保留地讲解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治疗手段,传授广州医院先进的中医理念和特色中医疗法。

患者减负

逢罗甸县辖下乡镇赶集的日子,黄海青便会加入下乡义诊的队伍,为交通不便的偏远山村村民送诊上门。前去义诊的路并不好走,最远的风亭村,他足足颠簸了2个小时的山路方才到达。

“村民们贫穷的日子过久了,往往缺乏有病马上要就医的观念。不致命的疾病就忍着,并不会因为身体的不舒服及时就医。拖延至重症后又因为没有经济能力,无钱医治。”黄海青对当地人的就医观念感到无奈,“只有开展免费义诊时,村民才会前来就医,如果需要收取门诊费,村民们又会退却。”

送诊上门让乡镇村民也能够享受先进的医疗服务。黄海青印象最深的是,在乡下义诊时,他诊治的一名布依族老奶奶默默地拿下帽子遮住了脸,再三追问下,他才发现帽子下的老奶奶在默默流泪,老奶奶告诉他,她一辈子都很少离开村里,从来没有医生能来到家门口出诊问疾。

医疗费用让许多贫困老百姓望“医”却步,是一个普遍现象。黄海青希望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能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治病看病,既能减轻就医成本,也能提高生活幸福感。

脑溢血患者彭小华是黄海青接诊的一名病人。去年10月,彭小华在贵阳完成了颅内血肿清除手术,花光了家中积蓄,但在术后恢复期时却出现了严重的肢体运动障碍。家属几经打听得知广州越秀区专家坐诊罗甸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于是转院到罗甸县就诊。

“在贵阳的手术花费很多,经济能力跟不上,回到罗甸进行康复治疗,能够节省一些费用。” 彭小华的家属杨永妮说道。通过内服中药、针灸、运动康复等针对性治疗方法,彭小华从最初躺在平板车,无法自主翻身、生活不能自理,恢复到经过康复治疗后可以下地短途行走,不再是家庭的负担。

在面对经济贫困人口就医时,黄海青所在的中医康复科,在医疗费用上也能减尽减,对于经济贫困的患者,科室的诊疗费用往往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黄海青还自掏腰包为贫困患者垫付费用,他为26岁的肾病综合症患者捐款续命,为挑起家中重担的腰痛女子施针救治,在同事和当地民众中收获了友谊和赞誉。

再过半个月,黄海青将结束任务返回广州,但他带来的技术、传授的经验、培养的团队仍将留在罗甸扎根成长。

来源:南方日报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