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一身戎装,没有了青春年华……义安区天门镇新民村88岁的钱之龙老人朴素无华,但是,他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奋战、洒下热血。
如今,钱之龙老人的记忆尽管不是太清晰,但关于战争的回忆,仍然能让我们感受到那段传奇。
“别人能去,我也能去”
钱之龙1932年出生在无为。“我14岁时父亲去世,我在家里排行老大,下面有3个弟弟。”钱之龙说,他11岁就帮牛贩子放牛。
1953年,正值青年的钱之龙决心参军上战场,“虽然我没有读过书,不过我也受教育,听政府的号召。”听说钱之龙要参军,家里的舅爹爹有点不情愿,“你不能去,你父亲去世得早,你是家里的大哥,还有3个弟弟要照顾。”钱之龙说,当时他留下一句“人家都能去,我也能去”就参军去了。
在东北训练了2个月后,1953年6月,钱之龙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的新高山(音),成为一名步机枪手。
山都被打秃了
虽然是新兵,抵达朝鲜战场后,钱之龙立刻投入了战斗。回忆起几十年前的战斗,钱之龙显得很兴奋。“我们从晚上8点打到第二天早上4点,两座山都打秃了,炮一停我们就往山上冲。”钱之龙说,山上遍布铁丝网,有战士用钳子把铁丝网夹断,打开一个突破口,“我们没有钳子,就把身上的衣服一脱,把衣服往铁丝网上一搭,从上面翻过去。挎包都扔掉不要了,就带一壶水和手榴弹,枪这时候用不上,手榴弹是最管用的。”
钱之龙是副射手,和战友突破封锁线往山上攻的时候,这时敌机在上空轰炸,一颗炸弹在他身边爆炸。“砂石把我埋了起来,一位战友把我扒出来了,他是四川人,如果不是他,我就死了。”钱之龙喃喃地说道。
“作为新兵,在战场上会害怕吗?”老人摆摆手,“不知道怕,炮响前身上还有点冷,炮一响马上就不冷了。耳朵被炸流血,我都不知道。”老人举起自己的右手,“打仗的时候手掌这里有个洞,我都不知道是怎么搞的,鼻梁、后颈都是伤痕,从来不知道疼,也不知道怕,就一心想把敌人打败。”
7天7夜的苦战
还没有从胜利的喜悦回过味来,钱之龙又投入到下一场战斗。“那是打后洞里(音),打敌军的飞机场,从7月13日打到7月19日,打了7天7夜。”说到这里,老人停了许久,“没有打胜,太惨烈了。”
这场战斗老人不愿意过多提及,低着头不停地摆手,“打败了,不说了。”对于军人来说,战斗没有取得胜利,似乎有种耻辱感,而战斗的惨烈、战友的牺牲,或许是他不愿回忆的最大伤痛。
从老人陆续吐露的片段,记者拼凑出了那场战斗的惨烈和残酷的面貌。后洞里(音)山前是武装的炮阵,飞机藏在山后,这是钱之龙他们要夺取的目标。“我们不要他们的炮,就要把他们飞机打掉。”老人咬着牙说,他们的飞机太可恨了,天天在头顶飞,山高就飞得高,山低就飞得低,有时候看起来就快贴到地面了,可是打不到,我都气死了。”
钱之龙回忆,这场战斗采用的是穿插作战,先派一部分人偷偷潜入山里,后面的部队再跟上,钱之龙有作战经验,就被派为先遣队的一员。“敌人的探照灯把山里照得雪亮,我们行进中要躲避探照灯,一路上连滚带爬。”但后续部队没有及时赶上,突击分队难以抵挡敌人的火力,很多战友不幸牺牲。
钱之龙活了下来,可是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被战火带走了生命,钱之龙擦干眼泪,继续顽强战斗,但最终弹尽粮绝还是被敌人抓住。
7月27日在板门店,《朝鲜停战协定》及《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签署。8月3日,钱之龙交换回到了志愿军这边,随后回到辽宁,并于1954年退伍回到家乡。
“我的命是战友给的”
尽管入朝作战只有一个多月,但是残酷的战争带给老人的伤痛永远留在了心底。
“有的战友躺在那里,身上也没有血,看起来就像睡着了,可是却牺牲了。”说到这里,老人眼眶湿润了,“我能回来是幸运的,我的命也是战友给的,而他们却永远留在异乡,我连他们名字都不知道。”
朝鲜战场上,钱之龙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山上都是敌人一道道的封锁线,那个铁丝网一眼都望不到头,好多人一起掀都掀不动。”钱之龙看到铁丝网下面有好几个麻包,正准备下去捡,被班长拦住了。“你不要去,底下有地雷。”老人学着班长的四川口音说。
班长拦下了钱之龙,自己慢慢滑下去捡麻包,“突然轰轰轰,一排雷炸了。我心想,糟糕了,一回头看到班长全身是血,我们每个人都随身带了急救包,可是8个人的急救包都没有给班长包扎过来。”看着班长被担架抬走,不知道是死是活,钱之龙忍不住痛哭,“是班长救了我的命。”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老人仍常想起救他一命的班长,“班长姓王,不记得叫什么名字了,是四川人,不知道他是不是还活着。”
还有一次下大雨,钱之龙经过一处房屋,准备过去躲雨,可是已经有两个战士在里,容纳不了他。“这时,排长就拉着我,带我去山下躲雨。”钱之龙说,他和排长刚离开,敌人的炮弹就来了,一个炮弹炸向了房子,在那躲雨的战士牺牲了。“如果当时我进去了,我也没命了,是排长救了我。”
战争经历永留心间
如今,老人在家中安享晚年,但身上被炮弹炸伤的印记让他每晚躺在床上浑身疼痛难忍,都是这场战争留在他身上抹不去的记忆。
采访结束,老人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包,慢慢打开,露出褪色的参战纪念章、和平鸽纪念章、退伍复原证等。尽管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老人依旧把这些纪念章视若珍宝,抗美援朝的这段经历也成为他最宝贵的一段记忆。
编辑 / 陈淑静
记者 / 陈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