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这个太监令大明丧权辱国,明英宗复位后为何立即为其祭葬招魂?

2020-10-19新闻29

这个太监令大明丧权辱国,明英宗复位后为何立即为其祭葬招魂?

独以王振擅权开衅,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张廷玉

终明一代之历史朝局,使得后世之人津津乐道的无过于贯穿明朝上下的宦官干政一事,以至于在大众的印象中,明代数次的暗弱垂危,都与权奸宦官离不开干系,甚至是罪魁祸首般的存在。自明太祖朱元璋将丞相之位废除之后,帝国政权的上层结构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皇帝与群臣之间的拉锯战便打响了,而宦官便成为了皇帝手中与群臣对抗的工具。

因而在明一代,权宦所执掌的权力,丝毫不亚于三公九卿。作为明代历史上第一位权奸宦官:王振,拉开了明朝历史上第一次倾覆性的危机,使得才历经六十余年的明朝,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后世对其人的口诛笔伐自然络绎不绝,可很多人却对一直站在王振身后的明英宗朱祁镇费解,为何在复辟之后,立碑祭奠这个导致自己丧权辱国的大太监。

这个太监令大明丧权辱国,明英宗复位后为何立即为其祭葬招魂?

昏君奸臣联袂登场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一代明君宣宗皇帝朱瞻基驾崩,年仅八岁的朱祁镇作为皇太子顺利地继承皇位,史称明英宗,次年改元“正统”。

朱祁镇甫一登基尚且年幼,国事政权断不能亲自掌握在手中,往往按照传统礼教惯例,以及明宣宗朱瞻基的遗诏安排,此时明朝最高权力掌握在朱祁镇的祖母、太皇太后张氏手中,由其人代天子执政,还辅有名臣“三杨”在内阁为皇帝出谋划策,这一概都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安排罢了,于是大明朝顺利且安然的度过了这一时期,并且国力蒸蒸日上,帝国上下经过几代明君的励精图治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病逝。明英宗朱祁镇开始亲政,正式成为了大明王朝的掌舵人。早在继位初期,英宗朱祁镇尚且风华正茂、满腔热血,常自比与父祖先辈,心怀定国安邦的壮志筹谋。可朝廷政局并是谁年轻谁有精力就可以胡来掌握的,年轻的朱祁镇坐在凌驾于万人之上的龙椅宝座上,开始对属于自己的帝国展开手脚。

这个太监令大明丧权辱国,明英宗复位后为何立即为其祭葬招魂?

可皇帝即便是再至高无上,也不过是肉体凡胎的一个人,群臣或许心中有所畏惧,但涉及自身原则或是利益,依然敢和皇帝对着干。更何况法不责众,百官臣子都是一个个的裙带势力,力量自然不可小觑。

可明代的皇帝并不都像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明成祖皇帝朱棣一样精力旺盛、斗志昂扬,所以在明宣宗一代宦官作为皇帝身边最为值得信赖的人群,地位日渐水涨船高。以至于往后发展,很多权臣要稳固自身的地位权势,都不乏与皇帝身边的宦官结交。

明代的张居正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而到了明英宗朱祁镇这一朝,作为皇帝朱祁镇贴心的伴侍王振,早在明英宗还是皇太子时期便相伴左右,两人之间建立的深厚的情感,明英宗执掌大权之后便授命王振为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此时权位煊赫一时。

这个太监令大明丧权辱国,明英宗复位后为何立即为其祭葬招魂?

丧师辱国之耻史载万年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四路进犯明朝疆内,除了国家重镇宣府、大同之外,守卫的堡坞均被攻克或放弃,瓦剌铁骑驰骋在广阔的边塞烧杀抢掠,此时边疆问题成为了国家首要之事,严重影响到了国家政权的安稳。在这样的危急的情况之下,明军出击已经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此时明英宗朱祁镇不免回忆,历代的先祖皇帝屡屡亲征大破蒙古军队,建立下了赫赫军功,使得年少轻狂的朱祁镇心中也产生了极度的向往,可群臣百工集体上书谏言劝阻皇帝亲征。

其实双方的意愿都不是没有道理的,明英宗朱祁镇认为,此时的大明国力强盛到无以复加,军备强盛,打败区区的瓦剌自然是狮子搏兔,自己御驾亲征只是顺势而为,增添自身的权势威名。可百官认为亲征根本上没有必要的事情,君者公器也,自然不可立于危墙之下,况且明英宗自幼长于深宫,并不熟悉兵事,况且军备强盛只需派遣一熟知兵略的将军即可。

这个太监令大明丧权辱国,明英宗复位后为何立即为其祭葬招魂?

这时候在皇帝与群臣分歧之间,宦官势力的代表人物王振毫无疑问的站在了皇帝这一边。这更加坐实了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信心,号称率五十万大军出征(实则二十万之间)。

在原本的设想战术上,皇帝朱祁镇率领着无往不破的明军主力与卑鄙的瓦剌人决战,毕功于一役,然后班师回朝,享受群臣百姓的追捧。

可明英宗朱祁镇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支汇集了大明朝举国精锐的王者之师却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遭遇瓦剌骑兵部队的突袭,全军受限于地形作战,随军出征的明朝高级将领和朝臣尽数被杀,朱祁镇本人也成了瓦剌的俘虏。历史上将这次军事惨败事件称为“土木堡之变”。

这个太监令大明丧权辱国,明英宗复位后为何立即为其祭葬招魂?

因缘浮沉自有果

皇帝被俘虏之后,所率领的军队几近覆灭,明朝历代积淀的三大营的精锐更是损失殆尽,于国于史可谓是耻辱。那被后人认为是罪魁祸首的王振呢?结局如何?

根据《明史记事本末》记载,王振被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锤杀,樊忠在兵败耻辱之下,仰天怒吼:“吾为天下诛此贼”,最终阵亡于突围的刀锋剑芒之下。这段典故也被很多地方引用,也是最为大众熟知的一面,暗合大众心中的情感取舍。

这个太监令大明丧权辱国,明英宗复位后为何立即为其祭葬招魂?

可令人生疑的是,明英宗朱祁镇“夺门之变”复辟功成之后,依旧不忘曾经最为要好的王伴伴,下诏为王振正名,并以香木作为雕像,祭葬招魂。

更是在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明英宗开祖宗之先例,在京城智化寺为死去的王振建立旌忠祠,以祭祀其人的亡灵。为宦官设祠,与明朝历史上可谓是鲜少罕见的,何况是被定性有蒙蔽主君、丧师辱国的太监王振?明朝权宦如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人,荣宠权势绝不下于王振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这也的待遇却是绝无仅有的。

这个太监令大明丧权辱国,明英宗复位后为何立即为其祭葬招魂?

其实,在明代的历史上,宦官的权力虽然煊赫一时,但他们只不过是皇帝意志的代言人,只能在皇权的阴影下胡作非为。可恰恰如此才得以佐证,宦官集团的所作所为都是皇权放纵下的产物。

维系王振与明英宗之间最重要的便是二人多年相伴的感情线,也正是因此王振才可以结党营私、胡作为非,明英宗亲征瓦剌虽说是王振劝励下的结果,可若不是明英宗朱祁镇本身有这样坚定的想法,王振也不过是皇帝压制群臣的工具罢了,乃至于土木堡之变后,史书秉持为尊者讳的原则,王振此人便成为了承担所有责任的祸首。明英宗朱祁镇可能是因为对其心有愧疚,才在复辟之后为其祭奠,聊表歉疚罢了。

#明朝#太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